寄林迁之铨部

浚哲造中天,大雅垂希声。 六通森轨则,四海默仪刑。 龙骙非咫尺,凤德乃先鸣。 平此旷宙衡,倏然埃雾清。 品材尽良楛,妙合邦家桢。 君子远不遗,小人乐其成。 高衢安可迹,沉叹以屏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浚哲:深邃的智慧。
  • :达到。
  • 中天:天空的中央,比喻极高的境界。
  • 大雅:指高雅的文化或诗歌。
  • 希声:稀少的声音,指高雅的音乐或诗歌。
  • 六通:指天地四方的神通。
  • 森轨则:严密的法则。
  • 默仪刑:默默地遵循法度。
  • 龙骧:龙腾跃,比喻英才。
  • 凤德:凤凰的美德,比喻高尚的品德。
  • 宙衡:宇宙的平衡。
  • 倏然:突然。
  • 良楛:优良的木材,比喻优秀的人才。
  • :支柱,比喻国家的栋梁。
  • 屏营:惶恐不安。

翻译

深邃的智慧达到了天空的中央,高雅的文化留下了稀少的声音。 天地四方的神通严密地遵循法则,四海之内默默地遵循法度。 英才并非只在一方,高尚的品德总是先声夺人。 平定了这广阔的宇宙平衡,突然间尘埃和迷雾都消散了。 选拔出的优秀人才,巧妙地结合成为国家的支柱。 君子虽远却不被遗忘,小人乐于见到成功。 高大的道路难以留下足迹,我只能沉痛地叹息,感到惶恐不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浚哲”、“大雅”等概念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智慧和文化的向往。诗中“六通森轨则,四海默仪刑”描绘了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而“龙骧非咫尺,凤德乃先鸣”则强调了英才和美德的重要性。最后,作者通过对“高衢”和“屏营”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境遇的感慨与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文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

区怀瑞

明广东高明人,字启图。少有才,为辅臣赵志皋所重。天启七年举人,授当阳县知县。时县邑残破不堪,莅任后设义仓,兴学校,招集逃亡,民得稍安,有政声。后补平山令,告归。有《趋庭稿》、《游燕草》、《游滁草》等。 ► 2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