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答张鄂山二首

葛相当年出渭滨,杂耕心事更谁陈。 身肩半壁成还败,名在千秋久愈新。 高冢麒麟添宿草,遗黎蘋藻荐青春。 烦君为酌湖中水,恸哭西台尚有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葛相: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因其智慧和忠诚而被后人尊称为“葛相”。
  • 渭滨:渭水之滨,诸葛亮曾在渭水之滨屯田。
  • 杂耕:指诸葛亮在渭滨的屯田活动,即在军事防御的同时进行农业生产。
  • 心事:内心的抱负和计划。
  • 身肩半壁:指诸葛亮肩负起蜀汉的半壁江山,即国家的重任。
  • 宿草:指墓地上的草,因年久而茂盛。
  • 遗黎:指留下的百姓或后裔。
  • 蘋藻:指祭祀时用的祭品,蘋藻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两种植物。
  • 青春:指春天,也比喻美好的时光。
  • 西台:指蜀汉的政权中心,也可能是指诸葛亮的墓地。

翻译

想当年,葛相出征渭水之滨,他在那里屯田,心怀大志,但这些心事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他肩负着蜀汉的半壁江山,虽然最终成败参半,但他的名声却流传千古,愈发显得新鲜。如今,他的高冢上长满了茂盛的宿草,留下的百姓在春天用蘋藻来祭奠他。请你为我斟一杯湖中的水,我会在西台恸哭,因为那里还有人记得他。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诸葛亮历史事迹的回忆,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诗中,“身肩半壁成还败”一句,既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概括,也透露出诗人对其命运的感慨。而“名在千秋久愈新”则直接赞美了诸葛亮的英名永存。最后两句则通过祭祀和恸哭的场景,抒发了对诸葛亮不朽精神的追思和敬仰。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对历史英雄的深情颂歌。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