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晦日韶州陈毅庵使君招同惠州王子千使君梁药亭太史廖南炜屈翁山诸公集广州行署闻将为先正张文献余襄公重梓文集喜而有赋二首
虞帝箫韶迹已空,九成台下水流东。
张公鉴在千秋外,安道名高四谏中。
尚有遗文垂故里,足知仁政善移风。
干戈定后残编少,深赖维衰继绝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闰月晦日:指农历闰月的最后一天。
- 韶州:地名,今广东省韶关市。
- 陈毅庵:人名,当时的官员。
-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王子千:人名,当时的官员。
- 梁药亭:人名,当时的学者。
- 廖南炜:人名,当时的学者。
- 屈翁山:人名,当时的学者。
- 广州行署:指广州的行政机构。
- 张文献:人名,历史上的文人。
- 余襄公:人名,历史上的文人。
- 重梓文集:重新刻印文集。
- 虞帝箫韶:指古代虞舜时期的音乐。
- 九成台:地名,古代建筑。
- 张公鉴:对张文献的尊称。
- 安道名高四谏中:指张文献在历史上的名声很高,尤其是在四次进谏中表现突出。
- 遗文: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
- 故里:指张文献的家乡。
- 仁政:仁慈的治理。
- 移风:改变风俗。
- 干戈:战争。
- 残编:残缺不全的书籍。
- 维衰继绝功:指在文化衰败时继续传承文化的功绩。
翻译
在农历闰月的最后一天,韶州的陈毅庵使君邀请了惠州王子千使君、梁药亭太史、廖南炜、屈翁山等诸位先生在广州行署聚会。得知将为先贤张文献和余襄公重新刻印文集,我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写下了这两首诗。
虞舜时期的音乐已经消失无踪,九成台下的水依旧向东流去。张文献的鉴识远见卓识,他的名声在四次进谏中尤为显赫。他的遗作仍然留存在故乡,足以证明他的仁政能够改善风俗。在战乱平定后,残缺的书籍很少,深感庆幸有维护文化衰败并继续传承的功绩。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先贤的敬仰。通过提及虞舜时期的音乐和张文献的文集,诗人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延续。诗中“尚有遗文垂故里,足知仁政善移风”一句,既表达了对张文献作品的珍视,也体现了对仁政能够改善社会风俗的肯定。最后,诗人对在战乱后能够继续文化传承的功绩表示感激,显示了对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