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拼音

所属合集

#菩萨蛮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此词咏立春或人日。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玄卿《人日诗》:「人归落雁後,思发在花前」脱化。 颇黎:李太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義山《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颇黎」既玻瓈、玻璃。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句:张臯文《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後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详见《读词偶得》。 「藕丝秋色浅」句: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如温飞卿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南唐中主《山花子》「手捲真珠上玉钩」不言帘。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李长吉《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此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上阕写她居处的环境,借助景物的烘托委婉地透露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下阕描述她的穿戴打扮,通过几个细节勾勒了人物的形貌,合起来是一幅玲珑明丽的女子怀春图。

赏析

这首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水精,就是水晶。颇黎,就是玻璃。门窗上挂着水晶制成或者晶莹透明赛似水晶的帘子,床上放着玻璃制成或滑润细腻如玻璃般的枕头。第一句虽仅举出两件器物,但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致讲究由此便可想见。更重要的是,房主人情操的高雅美洁,也就可以藉此窥见端倪。此刻,女主人公正恬然入睡于她那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做着一个个旖旎的梦。《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被子用香炉熏过,既暖且香,故能「惹梦」——带有温柔绮丽色彩的春梦。开篇两句,仅十四个字,并列地写了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却并不给人平板呆滞之感,因为其中着意点染了轻轻浮动于室内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就使这本来静止的画面变得有了生气,甚至充满了幻想的意味。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而来,因此清人张惠言认为这两句写的就是女主人公的梦境(见张臯《词选》对此词的评注)。这自然不无道理。可是,尽管日常生活中的梦有许多确是不可思议、无从解释的,在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梦却大抵能找到某种现实的原因或契机。因此,即使「江上」两句写的是梦境,这梦境也必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实境有些关系。根据温飞卿的另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可以想象,这位梦见「江上柳如烟」的女子,或许也是住在临江的楼阁里,每日对着江水在思念着心上人。她的梦,很可能便是她平日习见景致的幻化表现在梦境里。江岸边的柳树迷蒙似烟,晕成朦胧的一片。侵晓时分,月亮残了。在熹微的晨光中,大雁已经开始一天的旅程,它们正结队飞回北方。寂静的天空中,也许还偶尔传来它们的长唳。这是一幅十分凄清迷离又有声有色的画面。而这幅春江晓雁图的意义是在画面之外: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归来,因避寒而飞往南方的大雁,此时正连夜飞返家乡,唯独楼上那女子所思念的人却仍然没有音耗。眼前的景致既是她平时倚楼眺望所常见,也就难免化作她这时在鸳鸯锦被里所做之梦。另外,锦被上绣鸳鸯也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成双成对的鸳鸯,恰恰反衬了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 上阕的妙处全在藉景物作烘托,以极其含蓄委婉的笔法暗示女主人公的生活情状和心理活动。「水精帘里」二句是近景,「江上柳如烟」二句则是远景,不管近景远景,都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情绪落笔。在前二与後二句看似松散的结构中,实际上一贯穿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词的後半正面刻划这位女主人公,同样有着含蓄深婉之妙。「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成熟于秋季,故将淡紫近白的藕合色称作「秋色」,又转而用这色彩来代指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这是中国古代诗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人胜参差剪」。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可以贴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发鬓上。唐时风俗在正月七日(又称人日)这一天,要剪戴花胜以迎接春天到来,尤以妇女喜爱此项活动。从这句看,女主人公参参差差地剪出花胜准备佩戴,似乎兴致不浅。 「双鬓隔香红」。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好的面容,正如以「藕丝秋色浅」代指衣裳,手法相同。这里的「隔」字用得颇讲究,因为双鬓正是隔开在脸庞两边,形象鲜明如见,而且仿佛「双鬓」有了某种主动性,还似有若无地流露出一丝遗憾不足的意味。 「玉钗头上风」,承上双鬓连写女主人公的头饰。她头上插着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风」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形容女子的头饰在微微颤动的样子。 这四句刻划人物用的也是藉物衬托之法。写女子的衣着、头饰,写她剪制春胜的活动,并没有一句直接写她的形貌,却使人可以想见她的外形与心灵之美好可爱。最奇妙的是整个下阕根本不提她的满腹心事,只是一味渲染她的美丽和她剪春胜的动作,而这就使她的孤单处境和悠悠梦思更加令人觉得可叹。词人对她的同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较早致力于词的创作的一个,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词多写女子日常生活,当是受到南朝宫体诗的一定影响。但温词常着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而且是藉助写景写物等手法来表现,因此在艺术境界上又与宫体诗有所不问。这些从这首《菩萨蛮》词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水精帘:亦作“水晶帘”,用质地精细而色泽晶莹的帘子。
  • 颇黎:同“玻璃”。
  • 人胜:人形的饰物。古代于正月初七(人日)时用于妇女头上。胜,古代妇女的首饰。
  • 参差(cēn cī):高下不齐。

翻译

水晶帘内是透明的玻璃枕,温暖的香气萦绕梦境,锦被上绣着鸳鸯。江边的柳树如烟似雾,大雁在残月的天空中飞翔。 藕丝衣服呈现浅浅的秋色,头上戴的人胜饰品高低不齐地剪着。两鬓旁挨着香红的花朵,玉钗在头上随着风摆动。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的闺中生活场景和情态。开篇用水晶帘、玻璃枕和鸳鸯锦营造出一种华丽而幽秘的氛围。“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以景衬情,增添了清冷和孤寂之感。下阕对女子的服饰和饰物进行描写,如藕丝衣、人胜、香红、玉钗等,展现她的美丽和优雅。整体意境优美且细腻,语言婉约,将女子的情思和生活细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3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