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袁伯长

· 杨载
几年簪笔侍明光,直取才华补卫郎。 祀事悉稽周典礼,颂声须假汉文章。 云垂迥野鸣鞘远,月满高城下漏长。 校猎合袪尤盛事,愿闻作赋拟《长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簪笔:古代官员上朝时将笔插在帽子上,以备记事,这里指担任官职。
  • 明光:汉代宫殿名,这里指朝廷。
  • 卫郎:古代官职名,这里指担任卫尉的郎官。
  • 祀事:祭祀的事务。
  • :考查,遵循。
  • 颂声:赞美之声。
  • 合袪:合宜,恰当。
  • 校猎:古代打猎时的一种仪式,这里指举行盛大的狩猎活动。
  • 《长杨》:汉代扬雄所作的一篇赋,内容描述狩猎的盛况。

翻译

几年间,你担任官职,侍奉在朝廷,以其才华被提拔为卫尉的郎官。祭祀的事务都遵循周朝的典礼,赞美的声音需要借助汉代的文章。云彩垂挂在遥远的天际,鸣鞭声在野外回荡,月亮照亮了高高的城墙,夜间的漏声显得格外悠长。举行盛大的狩猎活动,这是非常恰当的盛事,希望你能写出像《长杨》那样的赋来描述。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袁伯长的才华和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同时表达了对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期望。诗中通过对祭祀、狩猎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朝廷的庄严和盛况,以及对文学创作的重视。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杨载

杨载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杨载先祖杨建为浦城人,父杨潜,南宋诸生。杨载生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丧父,徙居杭州,博涉群书,赵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岁。载以文名,自成一家,诗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杨仲弘诗》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