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元甲子:指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这一年是甲子年。
- 辛丑:指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干支纪年。
- 驾幸蜀:指皇帝逃亡至蜀地(今四川)。
- 邪气奔屯:邪气指不祥之气,奔屯指迅速聚集。
- 瑞气移:瑞气指吉祥之气,移指转移或消失。
- 清平:指和平时期。
- 纵饶:即使。
- 犬彘:狗和猪,比喻卑劣的人。
- 迷常理:违背常理。
- 不奈:无法忍受。
- 豺狼:比喻凶残的人。
- 幸此时:此时得逞。
- 九庙:指帝王的宗庙,代指国家。
- 思李令:思念李令(可能是指当时的忠臣或英雄)。
- 三川:指洛阳一带,因有洛、伊、瀍三水而得名。
- 恨张仪:张仪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这里可能指当时的奸臣或敌人。
- 可怜:可悲。
- 一曲还京乐:指希望回到京城的乐曲。
- 重对红蕉:再次面对红蕉(可能是指蜀地的景象或事物)。
- 教蜀儿:教导蜀地的百姓。
翻译
邪恶之气迅速聚集,吉祥之气却已消失,和平时期已过,艰难危险接踵而至。即使有卑劣之人违背常理,也无法忍受凶残之徒此时得逞。国家的宗庙若有灵,应会思念忠臣李令;洛阳一带的人民悲痛回忆,痛恨奸臣张仪。可悲的是,一曲希望回到京城的乐曲,再次面对蜀地的红蕉,教导这里的百姓。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德宗时期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诗人通过对比邪气与瑞气的变化,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对犬彘与豺狼的比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混乱。通过对李令和张仪的提及,诗人表达了对忠臣的怀念和对奸臣的憎恨。最后,诗人以一曲还京乐和重对红蕉的场景,寄托了对和平与秩序的渴望,以及对蜀地百姓的关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沉痛,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