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感怀四十首

薰莸不共器,鸮凤本殊群。 岂有鉴衡混,而能忠佞分。 败醪由恶犬,蔽日是浮云。 万里沧浪曲,仍从孺子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薰莸(xūn yóu):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恶不同的人或事物。
  • 鸮凤:鸮和凤凰,比喻恶与善。
  • 鉴衡:鉴别和衡量,这里指辨别是非的能力。
  • 败醪(láo):变质的酒。
  • 蔽日:遮挡阳光。
  • 沧浪:指江河湖海。
  • 孺子:指年轻人,这里可能指有志之士。

翻译

香草和臭草不会共存于同一器皿,鸮鸟和凤凰本就属于不同的群体。 岂能因为鉴别能力的混淆,而使得忠诚与奸佞难以区分。 变质的酒是因为恶犬的破坏,遮挡阳光的是浮云。 在万里江河的曲折之处,我仍然能听到年轻人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香草与臭草、鸮鸟与凤凰,表达了善恶分明、忠奸不容混淆的观点。诗中“鉴衡混”与“忠佞分”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辨别是非的重要性。后两句以“败醪”和“蔽日”为喻,暗示了不良因素对正直之事的破坏。最后提到“孺子”的声音,显示了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信任。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年轻力量的坚定信念。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