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少师许先生致政还新安

中兴调燮属盐梅,丙魏同心佐帝来。 白昼曹门频却扫,青霄弘阁几怜才。 岁星本合归东海,荧惑胡为掩上台。 临别岂劳秋草怨,石渠桃李半新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调燮:调和,调整。
  • 盐梅:古代调味品,比喻辅佐君主的贤臣。
  • 丙魏:丙吉和魏相,西汉时期的两位贤臣。
  • 曹门:官署的大门。
  • 却扫:不再打扫,指辞官归隐。
  • 青霄:天空,比喻高位。
  • 弘阁:宏伟的楼阁,比喻朝廷。
  • 岁星:木星的古称,这里指许先生。
  • 荧惑:火星的古称,这里比喻朝廷中的小人。
  • 上台:指朝廷的高位。
  • 石渠:石制的渠道,比喻朝廷的官职。
  • 桃李:比喻学生或后辈。

翻译

在中兴时期,调和政治如同调配盐梅,丙吉和魏相同心协力辅佐帝王。 白天官署的大门频繁关闭,不再打扫,青天之上的宏伟楼阁中,有几位怜惜人才。 岁星本应归于东海,荧惑为何要遮掩朝廷的高位。 临别时,秋草的怨言岂能劳烦,朝廷中的官职和学生大多是新近栽培。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许先生在中兴时期的政治贡献和辞官归隐的情景。诗中通过“盐梅”、“丙魏”等典故,赞美了许先生如同古代贤臣般的辅佐之功。后句以“曹门却扫”、“青霄弘阁”等意象,表达了许先生辞官后的高洁志向和对人才的怜惜。结尾的“岁星”、“荧惑”对比,暗示了朝廷中正直与奸邪的斗争,而“石渠桃李”则寄寓了对后辈的期望和栽培之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许先生高尚品格和政治才能的敬仰。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