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吴女诵经

· 高启
云窗月帐散花多,闲读金经夜若何。 娇舌乍弹莺学语,芳心已定井销波。 尼师曾教青莲偈,女伴徒为《白苎歌》。 听处若迷空色相,应须愁杀病维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云窗月帐:形容环境幽静,月光透过窗户。
  • 金经:指佛教经典。
  • 娇舌:形容女子声音娇嫩。
  • 乍弹:初试,初次发出。
  • 莺学语:比喻女子声音婉转动听,如同黄莺学语。
  • 芳心:女子的心思。
  • 井销波:比喻心境平静,不再波动。
  • 尼师:尼姑,女僧人。
  • 青莲偈:佛教中的偈语,青莲象征清净。
  • 女伴:女性朋友。
  • 白苎歌:古代一种轻快的歌曲。
  • 空色相:佛教用语,指事物的虚幻和无常。
  • 病维摩:指佛教中的维摩诘,他以病态示人,寓意深刻。

翻译

在幽静的云窗月帐下,花儿四处散落,夜晚静读佛经,感觉如何?女子娇嫩的声音初试,如同黄莺学语,她的心思已经平静,不再波动。尼姑曾教她念诵佛教的青莲偈语,而她的女伴们只是徒劳地唱着轻快的白苎歌。听她诵经,仿佛迷失在事物的虚幻和无常之中,这情景应该会让病态的维摩诘感到忧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女子在幽静的环境中诵读佛经的情景。通过“云窗月帐”和“散花多”的描绘,营造出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女子的声音被比作“莺学语”,显示出其婉转动听。诗中“芳心已定井销波”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平静。后两句通过对比尼姑的教导和女伴的歌曲,突出了女子对佛法的专注和理解。结尾的“听处若迷空色相,应须愁杀病维摩”则深化了诗歌的佛教意味,表达了对于生命无常和虚幻的深刻感悟。

高启

高启

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