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自闽中北还舟行过常秀间卧听棹歌殊有惬予心者每一句发端以声和之者三扣其辞语敷浅而鄙俚曾不若和声之欢亮也因变而作十二阕且道其传送艰苦之状亦刘连州竹枝之意云
两浙人稠不易安,少罹凶慊即流迁。今年苦恼苏常地,易子营生不计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闽中:指福建地区。
- 北还:向北返回。
- 棹歌:船夫划船时唱的歌。
- 惬:满足,愉快。
- 敷浅:浅显,不够深刻。
- 鄙俚:粗俗,不文雅。
- 欢亮:欢快响亮。
- 变而作:改变原有的形式而创作。
- 十二阕:十二首曲子。
- 传送:传播,流传。
- 艰苦之状:艰难困苦的情形。
- 刘连州竹枝:指刘禹锡的《竹枝词》,一种民间歌谣形式。
翻译
我从福建地区向北返回,船行经过常州和秀州之间,躺在船上听着船夫们唱的棹歌,那些歌曲非常让我感到愉快。每首歌的开头,船夫们会用声音和唱三遍,但歌词内容浅显且粗俗,不如和声那样欢快响亮。因此,我改变了原有的形式,创作了十二首曲子,同时也描述了这些歌曲传播的艰难情形,这也有点像刘禹锡的《竹枝词》的意思。
赏析
这首作品描述了作者在北归途中,对船夫棹歌的感受及自己的创作经历。作者对棹歌的和声感到愉悦,但对歌词的浅显和粗俗感到不满,因此决定创作新的曲子。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的敏感和创作的才华,也反映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和尊重。通过创作新的曲子,作者试图提升民间歌谣的艺术水平,同时也表达了对民间艺术传播过程中所遇困难的同情。整体上,这首作品体现了作者对音乐和文学的热爱,以及对民间文化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