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未识李空同先生每读先生诗且官渠后钦其为人过圆通寺悬多诗刻而僧独取先生者有静言看石耳之句石耳峰名庐山佳处
先生是在武皇年,彩笔沧江动远天。
僧徒亦识山中字,学士今传邺下篇。
当日鸣泉邀节钺,清秋高阁自云烟。
谁令流落明时去,石耳空知炫独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李空同: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
- 彩笔:指才华横溢的文笔。
- 沧江:指长江。
- 邺下篇:指李梦阳的诗文,邺下是李梦阳的故乡。
- 鸣泉:指泉水声,这里可能指李梦阳的诗文如泉水般清新。
- 节钺:古代官员的仪仗,这里指李梦阳的官职。
- 明时:指明朝时期。
- 石耳:庐山的一处峰名,这里也比喻李梦阳的诗文。
翻译
先生生活在武皇年间,他的文笔如同长江之水,波澜壮阔,远达天际。 僧人们也识得山中的文字,学士们今天还在传颂他的邺下诗篇。 当年的鸣泉声仿佛邀请了官职的到来,清秋的高阁中自然弥漫着云烟。 谁能想到他会在明朝时期流落,只有石耳峰空自炫耀其独特之美。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敬仰之情。诗中,“彩笔沧江动远天”形象地描绘了李梦阳文笔的雄浑与深远,而“僧徒亦识山中字”则显示了其诗文的影响力。后两句通过“鸣泉邀节钺”和“清秋高阁自云烟”的意象,展现了李梦阳的官职与文学成就。结尾的“石耳空知炫独妍”则带有遗憾之情,暗示了李梦阳在明朝时期的境遇,同时也突出了其诗文的独特与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