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蒙相国对

· 吴融
风有危亭月有台,平津阁畔好裴回。 虽非宋玉诛茅至,且学王家种竹来。 已得静居从马歇,不堪行色被蝉催。 故园兰菊三千里,旅梦方应校懒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岐阳:地名,今陕西省岐山县。
  • 蒙相国对:受到相国的对答。
  • 危亭:高耸的亭子。
  • 平津阁: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
  • 裴回:徘徊,来回走动。
  •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此处指代文人。
  • 诛茅:割除茅草,指隐居。
  • 王家种竹:指王羲之种竹之事,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喜爱种竹。
  • 静居:安静地居住。
  • 行色:旅途的景象或心情。
  • 蝉催:蝉鸣催促,指时光流逝。
  • 故园:故乡。
  • 兰菊:兰花和菊花,常用来象征高洁。
  • 旅梦:旅途中的梦境。
  • 校懒回:校正懒散的心情,指想要回家。

翻译

风中有高耸的亭子,月下有美丽的台阁,我在平津阁畔徘徊。虽然我不是宋玉那样的文人隐居至此,但我学着王羲之种竹来陶冶情操。已经习惯了在这里安静地居住,直到马儿停歇,但旅途的心情却被蝉鸣催促。故乡的兰花和菊花远在三千里之外,旅途中的梦境让我想要校正懒散的心情,回到故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外游历时的心情与思乡之情。诗中通过对比高耸的亭子与月下的台阁,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通过提及宋玉与王羲之,展现了诗人对文人生活的向往与模仿。后两句则通过“静居”与“行色”的对比,以及“蝉催”与“旅梦”的描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旅途的疲惫。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吴融

吴融

吴融,字子华,吴翥孙,唐越州山阴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享年五十四岁。唐昭宗龙纪进士。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坐累去官,流浪荆南,依成汭。后以礼部郎中为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唐昭宗反正,御南阙受贺,融最先至,草十数诏,语当意详,进户部侍郎。终翰林承旨。有《唐英歌诗》。 ► 3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