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城逢立秋

乡程迢递杳难期,又见江亭一叶飞。 日月不饶孤客鬓,烟霞长护钓鱼矶。 杜蘅远望愁堪结,鸿雁南还喜并归。 欲挽银河洗残暑,夜来凉露湿征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
  •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 迢递(tiáo dì):形容路途遥远。
  • (yǎo):深远,不见踪影。
  • 江亭:江边的亭子。
  • 一叶飞:比喻秋天的到来,落叶飘飞。
  • 日月:时间。
  • 孤客:孤独的旅人,指诗人自己。
  • 烟霞:指山水间的云雾,常用来形容隐居或远离尘嚣的地方。
  • 钓鱼矶(jī):可供垂钓的岩石或平台。
  • 杜蘅(dù héng):一种香草,这里可能指远望时的景色。
  • 鸿雁:大雁,常用来象征书信或传递消息。
  • 南还:向南飞去。
  • 银河:天河,银河系。
  • 残暑:夏末的余热。
  • 征衣:旅行的衣服。

翻译

在皖城遇到立秋这一天,我感到乡路遥远难以预料,又在江边的亭子看到一片落叶飘飞,预示着秋天的到来。时间不等人,我的鬓发已斑白,而山水间的云雾依旧围绕着那钓鱼的岩石。我远望时,心中的忧愁如杜蘅般纠结,但看到大雁南飞,又感到喜悦,因为它们与我一同归去。我想要挽留银河的水,洗去夏日的余热,夜晚的凉露已经湿透了我的旅行衣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逢立秋时的复杂情感。诗中,“乡程迢递”和“孤客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岁月流逝的感慨。而“烟霞长护钓鱼矶”则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鸿雁南还”和“欲挽银河洗残暑”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归途的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