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崇文:崇尚文治。 持节:拿着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林泉:山林与泉石,指隐居之地。 太公:指姜太公,齐国的开国君主。这里指齐国公(文公)。 旧履山河在:表示文公的功绩如同太公一样,山河稳固,功绩长存。 宣父:指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 年),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 遗经:指孔子流传下来的经典。 玉瓒(zàn):古代祭祀时用的玉制酒器。 仙掌露:汉武帝为求长生,在宫中建铜柱,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承露盘,接甘露和玉屑饮之。此处借指皇帝的恩泽。 石门:这里可能指祭祀的场所。 御炉烟:御用的香炉之烟,借指皇帝的恩宠。
翻译
圣明的君主崇尚文治,礼敬大贤之人,儒臣拿着符节走过山林泉石之地。齐国公(文公)如同太公一般,他的功绩使得山河稳固,孔子流传下来的经典如日月般高悬。清晨时分,玉制的酒器分得仙掌的露水,在晴好的日子里,石门处的祭祀之地散去了御炉的香烟。在这清明的朝代,盛大的典礼如今得以见到,将此事铭刻在名山上,颂扬万年。
赏析
这首诗是为京学危提举奉旨代祀文公祠墓并加封齐国公一事而作。首联写圣主崇尚文治,派遣儒臣前往祭祀,表现出对文公的敬重。颔联通过将文公与太公、孔子相提并论,强调了文公的功绩和其思想的重要性。颈联描绘了祭祀时的场景,玉瓒分露、石门散烟,烘托出祭祀的庄严和神圣。尾联则表达了对这一清朝盛典的赞美,认为应将其铭刻在名山上,永远颂扬。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庄重,通过对祭祀场景和文公的赞美,展现了对文化传承和先贤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