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柬李通政子渐

· 谢榛
燕地逢君晚,秋来樽酒期。 桂花相对夜,烽火共忧时。 月隐长安树,云低太液池。 谁能上封事,独有纳言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燕地:指古代燕国的地域,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一带,这里借指作者所处的地方。(“燕”读作“yān”)
  • 樽酒期:指相聚饮酒的约定。
  •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战事或战乱。
  • 太液池:汉唐宫苑中池名,这里指代京城中的皇家池苑。
  • 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 纳言:官名,主出纳王命。此处可能指李通政,是一种借称。

翻译

在燕地与您相遇较晚,到了秋天才有相聚饮酒的约定。 在桂花相对的秋夜,我们共同为战乱时局而担忧。 月亮隐藏在长安的树木之后,云彩低垂在太液池的上空。 谁能够呈上奏疏,只有您这位如纳言般的贤能之人知晓。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秋夜写给李通政子渐的。诗的首联交代了与友人相逢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相聚饮酒的期待。颔联通过描绘秋夜桂花相对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但“烽火共忧时”又展现出他们对时局的忧虑,使宁静与忧虑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颈联中“月隐”“云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暗示了当时局势的阴沉。尾联则表达了对友人能够有所作为、上呈奏疏的期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对友人的信任。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既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敬重与期待。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