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二首

中丞本意宁于越,手捧天书拥玉骢。 巴蜀西来惊不定,咸阳东望烧成空。 因悲百室平遭戮,坐使三军转奏功。 为问晋时谭笑客,可能长剑静秋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丞:官名,汉代为御史大夫的属官,明代都察院的副都御史职位与之相当。
  • 于越:古代民族名,居住在今浙江境内,这里借指浙江一带。
  • 天书:这里指皇帝的诏令。
  • 玉骢(cōng):毛色青白相杂的马。
  • 百室:众多的百姓。
  • 奏功:取得功效。
  • 谭笑客:指那些谈笑风生、高谈阔论的人。

翻译

身为中丞的他原本是要去安定浙江一带的,手里捧着皇帝的诏令,骑着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从巴蜀西边传来的消息让人惊慌不定,往东远望咸阳,那里已被烧成一片废墟。可悲的是众多百姓无辜遭到杀戮,却让三军借此转而获得战功。想问一下晋朝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是否能够在这动荡的时代让长剑平息这肃杀的秋风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中丞受命的情景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时局的忧虑。诗的首句点明中丞的使命,接着通过“巴蜀西来惊不定,咸阳东望烧成空”描绘了局势的动荡和战乱的破坏,展现出一幅悲惨的画面。“因悲百室平遭戮,坐使三军转奏功”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不合理,百姓无辜受难,而军队却借此立功,这种反差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最后一句“为问晋时谭笑客,可能长剑静秋风”,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那些只会空谈的人的质疑,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意境苍凉,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谢与思

谢与思,字见齐,一字方壶。番禺人。明神宗万历八年(一五八〇)进士。官诸暨知县,寻调大田,为蜚语所中,贬秩。筑小楼于郊坰以隐居。卒年三十二。有《抱膝居存稿》。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八、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一有传。 ► 2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