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胡孟韬匡山读书处

负笈中林白鹿前,草堂何但似青莲。 玄风大士通三昧,金粟如来第几传。 箫管壁开喧蟋蟀,薪蒸樵后得貂蝉。 名山西访藏书地,欲上鄱湖月下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负笈(fù jí):背着书箱,指求学。
  • 中林:指山林之中。
  • 白鹿:传说中的神兽,常用来象征学问或读书之地。
  • 草堂:简陋的读书或隐居之所。
  • 青莲:佛教中象征清净的莲花,也指佛教经典。
  • 玄风:深奥的道理或风气。
  • 大士:对佛教高僧的尊称。
  • 三昧:佛教术语,意指禅定境界。
  • 金粟如来:佛教中的佛名,指释迦牟尼佛。
  • 箫管:古代的管乐器。
  • 壁开:指墙壁上的孔洞,可能是指墙壁上的小洞,用来通风或观察。
  • 薪蒸:指柴火。
  • 樵后:砍柴之后。
  • 貂蝉:古代美女,这里可能指珍贵的物品或美女。
  • 名山:著名的山岳,多指有文化或宗教意义的山。
  • 西访:向西寻访。
  • 藏书地:收藏书籍的地方。
  • 鄱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

翻译

背着书箱在山林中的白鹿前求学,草堂岂止像青莲那样清净。 深奥的道理与高僧相通,金粟如来传承了多少代。 墙壁上的箫管声喧闹着蟋蟀,砍柴之后得到了珍贵的貂蝉。 向西寻访名山中的藏书之地,想要乘着月光下的船只上鄱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山林中读书的情景,通过“白鹿”、“草堂”等意象展现了清幽的学习环境。诗中“玄风大士通三昧,金粟如来第几传”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后两句则通过“箫管壁开”和“薪蒸樵后”等生活细节,增添了诗意的丰富性。结尾的“名山西访藏书地,欲上鄱湖月下船”则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远方的向往。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