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袁隐君

音讣新随塞雁回,哲人云逝重堪哀。 膏肓病入诚难治,松桧霜飘却易摧。 无复香山遗故老,还从桂籍见清才。 铭题宗伯如椽笔,耿耿文光烛夜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讣(fù):报丧的消息。
  • 哲人:智慧卓越的人,这里指袁隐君。
  • 膏肓(gāo huāng):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此处指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无法医治。
  • 桧(guì):常绿乔木,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可作建筑材料。
  • 桂籍:科举登第人员的名籍。
  • 宗伯:官名,后来也用于对文章道德杰出者的尊称。

翻译

报丧的消息随着边塞的大雁传来,智慧卓越的袁隐君逝世实在让人悲痛。病入膏肓确实难以医治,就像经霜的松树桧树容易被摧折一样。再也没有像白居易(香山居士)那样的故老留下,只能从科举登第的名籍中见识到他的杰出才华。那由文章道德杰出者如椽大笔写下的铭文,闪耀的文光照亮了幽暗的墓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袁隐君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袁隐君逝世的沉痛哀悼和深切缅怀。诗的首联通过塞雁带回的噩耗,表现了诗人对袁隐君逝世的悲痛之情。颔联以病入膏肓和松桧霜摧作比,暗示袁隐君的离去是无法挽回的,增添了悲伤的氛围。颈联提到袁隐君的才华和离去的遗憾,尾联则强调了为袁隐君撰写铭文的人的杰出以及铭文的光辉,寓意着袁隐君的精神将永远闪耀。整首诗情感真挚,用典自然,通过对袁隐君的悼念,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敬重和怀念。

罗亨信

明广东东莞人,字用实,号乐素。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正统五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大同,擢右副都御史。土木之变时,誓诸将死守宣府,人心始定。也先挟英宗至,不纳。据要冲孤城,外御强敌,内屏京师。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寻致仕归,卒于家。有《觉非集》。 ► 2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