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春二月与蜜在慧均四藏自显超汉铁关洞开瓶出法敌不息漪文始十靖一挂云诸子从燕台南归取道泰安登岱岳所经胜槩矢口咏歌共得五言近体十二章以志一时上横冈

王者不贵力,秦皇御辇来。 未观东海日,先上登封台。 琢石难留字,祈天未遏灾。 万年私大业,无计堕奸回。
拼音

所属合集

#二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gài):同“概”,这里指景象、状况。
  • 岱岳:泰山的别称。

翻译

身为帝王不应崇尚武力,秦始皇却乘辇车来到此地。 还没看到东海日出的美景,就先登上登封台。 在石头上雕琢难以留下长久的字迹,祈求上天也未能阻止灾祸。 妄图万年私享帝王大业,却没办法让奸诈小人的阴谋诡计停止。

赏析

这首诗以秦始皇登泰山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对秦始皇追求霸权和个人私欲的批判。诗的开头指出帝王不应以武力为贵,暗示了武力统治的不可取。接下来描述秦始皇急于登上登封台,却未能真正领略到美好事物,暗示其追求的空洞和盲目。后面两句则进一步批判了秦始皇试图通过雕琢文字和祈求上天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但最终无法阻止灾祸和奸邪之人的出现。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传达了对统治者应当以仁德治国、不应追求个人私欲的观点。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