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既赋京城见鲈有晓之者曰此名大口鱼北州素有似鲈而实非也昔人谓蟛蜞为蟹予何以异焉乃叠前韵

· 顾清
鲤质嘉鱼又鲫肌,从来物类有相疑。 纤鳞俨带三江色,巨口都将一字移。 张翰此时成独笑,陆佃当日未曾知。 蘼芜杜若参差地,更在诗人细入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嘉鱼:美好的鱼。
  • 鲫肌:像鲫鱼的肉。
  • 纤鳞:指鱼的细小鳞片。(“纤”,读作“xiān”)
  • :整齐的样子。(“俨”,读作“yǎn”)
  • 三江:泛指江河。
  • 巨口:指大口鱼的嘴。
  • 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因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而辞官归乡。
  • 陆佃:宋代学者,著有《埤雅》,记载了许多动植物的知识。
  • 蘼芜:一种香草。(“芜”,读作“wú”)
  • 杜若:一种香草。

翻译

鲤鱼般的质地加上鲫鱼般的肉,世间万物常常存在相似而令人疑惑的情况。 这细小的鳞片整齐地带着江河的色彩,那大大的口使它的名字都有一字之差。 张翰在这时会独自发笑吧,陆佃当日也不曾知晓这种情况。 在那蘼芜和杜若生长得高低不齐的地方,更需要诗人仔细地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京城所见的“大口鱼”(被误认为鲈)为引,探讨了事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诗的首联通过描述鱼的质地和肉的特点,引出对物类相似性的思考。颔联则具体描绘了鱼的鳞片和口的特征,强调了其与鲈鱼的差异。颈联运用张翰和陆佃的典故,进一步表达了对人们对事物认知的看法,暗示有时人们会因为表象而产生误解。尾联以蘼芜和杜若生长的地方为喻,说明在复杂的世界中,诗人需要更加仔细地思考和分辨事物。整首诗富有哲理,语言优美,通过对鱼的描写和典故的运用,传达了作者对事物认知的深刻思考。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