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公载公实思伯登白云最高顶

沧凉初日上云楼,金地应悲露草秋。 龙象岂知千仞换,江山虚道百年游。 岩前散发思高卧,石上看梅得暂留。 为道远公能结社,东林岁晚一相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沧凉:寒冷的样子。(沧:cāng)
  • 金地:指佛地,寺庙。
  • 露草:沾露的草。
  • 龙象:指高僧。
  • :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仞:rèn)
  • 虚道:空说,徒然说。
  • 岩前散发思高卧:在山岩前披散着头发,想着高卧山林。(散发:解开头发,使头发披散)
  • :说,讲。
  • 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结白莲社,弘扬佛法。
  • 东林:指东林寺,慧远曾在此寺居住。

翻译

清晨寒冷的太阳登上云端的高楼,寺庙所在之地应该为沾露的秋草而悲伤。那些高僧怎会知道千仞高峰已变,徒然说江山可供人百年游历。在山岩前解开头发想着高卧山林,在石头上观赏梅花得以短暂停留。说是像慧远高僧那样能结社,希望在东林寺的岁末时节能去拜访一下。

赏析

这首诗意境清幽,情感深沉。首联通过描绘清晨的凉意和秋日的草色,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也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颔联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高僧未必能洞察一切,而人们所说的百年游历江山也不过是虚妄之言。颈联写诗人在岩前散发,渴望高卧山林,以及在石上赏梅时的暂留,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尾联则提到希望能像慧远高僧一样结社,在东林寺岁末时前往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宗教的寄托,语言优美,意蕴丰富。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