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参军允恭守曲靖

冠盖中朝第一流,佩符还入楚乡游。 铜驼夜月淹燕甸,金马春风梦益州。 槃木漫劳通贡篚,碉房今喜息戈矛。 淮阳岂是烦长孺,白羽曾参幕府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冠盖:官员的冠服和车乘,这里借指官吏。音:guān gài
  • 佩符:佩戴兵符,指受命守边。
  • 铜驼:借指京城。
  • 燕甸:指燕京郊外。
  • 金马:汉代的宫门名,这里也借指朝廷。
  • 益州:古代九州之一,这里借指西南地区。
  • 槃木:这里指边远地区的民族。槃,音:pán
  • 贡篚:进贡的竹筐,这里指朝贡的方物。
  • 碉房:一种用乱石砌成的房屋,这里指少数民族的居住建筑。
  • 淮阳:此处为用典,指汉景帝时,汲黯任淮阳太守,他主张清静无为的治理方式。
  • 长孺:汲黯,字长孺。
  • 白羽:这里指军事文书、军令。

翻译

在朝中为官堪称第一流的人物,佩戴兵符前往楚地去游历(实际是去守边)。 京城的夜月依旧,却要离开前往燕京郊外,在春风中梦到朝廷,心向西南地区。 边远民族徒劳地通过进贡来表示归顺,如今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很高兴能平息战事。 杨参军允恭并非像淮阳太守汲黯那样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他曾参与幕府的筹谋,凭借着军事文书施展才能。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黎民表送别杨参军允恭去守曲靖时所作。诗的首联写杨允恭的身份和使命,他是朝中一流的官员,奉命前往楚地。颔联通过“铜驼夜月”和“金马春风”的对比,展现了他离开京城前往边远地区的情景,以及对朝廷的思念和对西南地区的憧憬。颈联描述了边远地区的民族从以往的进贡到如今的息战,暗示了局势的变化。尾联则用汲黯的典故,赞扬杨允恭积极有为,参与军事筹谋,而非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整首诗意境开阔,既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又对他的能力和使命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局势和民族关系。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