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忆椿萱

晚子依依膝下娱,七龄方始识之无。 自知补拙惟韩线,敢谓投时有魏珠。 三釜末由供菽水,二人何地答勤劬。 梅山暂老龙鳞树,怅望白云夜月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椿萱:古代常以椿萱比喻父母。
  • 晚子:晚年所得之子。
  • 依依膝下娱:形容孩子在父母膝下欢娱。
  • 七龄:七岁。
  • 识之无:指开始识字。
  • 补拙:弥补笨拙。
  • 韩线:比喻细小而珍贵的东西。
  • 投时:迎合时势。
  • 魏珠:比喻珍贵的东西。
  • 三釜:古代的一种量器,比喻微薄的俸禄。
  •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形容生活清苦。
  • 二人:指父母。
  • 勤劬:勤劳辛苦。
  • 梅山:地名,此处可能指作者暂居之地。
  • 龙鳞树:形容树皮粗糙如龙鳞。
  • 怅望:惆怅地望着。
  • 白云夜月孤:形容孤独的景象。

翻译

晚年得子,他在我膝下欢娱,七岁时才开始识字。 自知笨拙,只能依靠细小的努力来弥补,不敢妄称有珍贵之物以迎合时势。 微薄的俸禄无法供奉父母粗茶淡饭,我身在何处,能报答他们的勤劳辛苦呢? 暂居梅山,面对那如龙鳞般粗糙的树,我惆怅地望着孤独的白云和夜月。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和无法报答其养育之恩的愧疚。诗中,“晚子依依膝下娱”描绘了温馨的家庭场景,而“三釜末由供菽水,二人何地答勤劬”则流露出作者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无力回报的无奈。结尾的“怅望白云夜月孤”更是以景结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黄公辅

明广东新会人,字振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御史,忤魏忠贤去官。后迁江西参政,分守宝庆,有政绩。 ► 5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