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张黄门燕集分韵得细字

· 黄佐
张君苍髯如拥戟,起家龙泉重当世。 我昔幽栖祇树林,伦郎视我犹兄弟。 君来奋髯发高论,意气豪雄略文艺。 尊前击剑星斗动,月下放歌鸾鹤唳。 伦郎一去未言返,招隐无人赋丛桂。 聚散于今又一时,赤墀青琐多留滞。 长安咫尺不相见,松筠寂寞门长闭。 端午开尊延我曹,宾从过逢得偕诣。 芳糈清酤溢筵几,艾叶榴花满庭砌。 兴酣徙倚前荣下,促膝相欢谈往岁。 火云消尽暮天碧,空翠时时落巾袂。 世事追思尽萍梗,人生那得无根蒂。 嗟我亦是江湖人,感时历历惭匡济。 翠管银罂不可求,细葛香罗谁复制。 阄诗怀古三叹息,呜呼盛事何由继。 燕俗到今传角黍,湘累终古伤兰蕙。 黄金高台未萧瑟,南薰古殿犹佳丽。 盍簪乍可开怀抱,弹冠且莫誇遭际。 张君爱客不知暑,执热传觞转容裔。 酒阑挥手谢君去,纤月当空凯风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拥戟:形容胡须浓密,如同拥抱着戟一样。
  • 龙泉:地名,此处指张君的家乡。
  • 祇树林:指幽静的林地,常用于形容隐居之地。
  • 伦郎: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亲人。
  • 赤墀青琐:指宫殿的台阶和门窗,此处借指朝廷。
  • 芳糈:精美的食物。
  • 清酤:清酒。
  • 艾叶榴花:端午节的象征植物。
  • 空翠:指天空的清澈和翠绿。
  • 翠管银罂:指精美的酒器。
  • 细葛香罗:指精美的衣物。
  • 阄诗:通过抽签来决定写诗的主题或韵脚。
  • 湘累:指屈原,因其投湘水而死,故称。
  • 南薰古殿:指南风和古老的宫殿,此处可能指宫廷的端午节庆典。
  • 盍簪:指聚会时戴的簪子,此处借指聚会。
  • 弹冠:整理帽子,准备上朝或正式场合的装束。
  • 凯风:和风,此处指夜晚的微风。

翻译

张君的胡须浓密如拥抱着戟,他出身于龙泉,在当世声名显赫。我曾在幽静的林地中隐居,伦郎视我如同兄弟。张君来到这里,胡须一扬,发表高谈阔论,意气风发,文武双全。在宴席上挥剑使星斗为之动摇,月下放歌,鸾鹤为之鸣叫。伦郎一去不复返,无人招引隐士,赋诗咏叹丛桂。聚散离合,如今又是另一番景象,朝廷中多有留滞。长安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松树和竹子寂寞地守护着长闭的门户。端午节这天,张君设宴邀请我们,宾客们纷纷到来。精美的食物和清酒摆满筵席,艾叶和榴花装饰着庭院。酒兴正浓时,我们站在前院,促膝长谈往事。火云消散,夜空碧蓝,空中的翠色不时落在衣襟上。回想起世事,尽是浮萍和梗草,人生怎能没有根基。我也是江湖中人,感慨时光流逝,愧对匡扶济世的志向。精美的酒器和衣物不可求,端午节的细葛香罗又有谁来复制。通过抽签赋诗,怀念古人,三叹不已,唉,盛事何以继续。燕地的习俗至今流传着粽子,屈原的悲剧终古令人伤感。黄金高台尚未凋零,南风和古老的宫殿依然美丽。聚会时可以开怀畅谈,但不要夸耀自己的遭遇。张君爱客,不知暑热,传递酒杯,转动容颜。酒宴结束,挥手告别,纤月当空,和风细细。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端午节与朋友聚会的场景,通过对张君的描写展现了他的豪迈与才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拥戟”、“龙泉”、“艾叶榴花”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明代文人的风采和情怀。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