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行诗八首龙江湾
轻舟溯淮流,千里不见山。
披衣起清晓,忽睹青孱颜。
始觉客愁散,顿忘行路艰。
安得策飞筇,一造幽人关。
翻思在山日,千岩厌登攀。
物少乃足贵,不在美恶间。
役夫告我言,此下栖神奸。
嘘气成江河,须臾驾冈峦。
僧伽大威力,困彼一鞠悭。
石岩下无底,系以千连环。
至今风涛夕,犹闻响珊珊。
茫茫淮泗流,禹功不可刊。
传奇乃善诳,此语当重删。
作诗纪岩石,庶以开愚顽。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孱颜(chán yán):形容山峰高耸、险峻。
- 飞筇(fēi qióng):指轻便的竹杖,用于行走山路。
- 幽人:隐士。
- 千岩:形容山峰众多。
- 物少乃足贵:物品稀少才显得珍贵。
- 役夫:指劳役之人,这里可能指船夫或当地的居民。
- 栖神奸:指神灵或妖魔的居所。
- 嘘气成江河:形容神话中的妖魔能够呼风唤雨。
- 僧伽:指佛教僧侣。
- 鞠悭(jū qiān):指困境或束缚。
- 响珊珊: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 淮泗流:指淮河和泗水,两条河流。
- 禹功:指大禹治水的功绩。
- 刊:改正,这里指不可磨灭。
- 传奇:指传说故事。
- 善诳:善于欺骗。
- 愚顽:指愚昧顽固的人。
翻译
轻舟逆流而上淮河,千里之内不见山峦。 清晨披衣起身,忽然看到高耸险峻的山峰。 这才觉得旅途的忧愁消散,顿时忘记了行路的艰难。 真希望能拄着轻便的竹杖,一探隐士的居所。 回想在山中的日子,千山万壑都已厌倦攀登。 物品稀少才显得珍贵,不在于美丑之间。 船夫告诉我,这下面是神灵或妖魔的居所。 它们能呼风唤雨,瞬间驾驭山峦。 佛教僧侣的大威力,困住了这些妖魔。 石岩下是无底的深渊,用千个连环系住。 至今每当风涛之夜,还能听到清脆的声音。 淮河和泗水的流淌,大禹的功绩不可磨灭。 传说故事往往是欺骗,这些话应当重新审视。 写下这首诗记录岩石,希望能启发愚昧顽固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淮河上行舟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诗人的情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从最初的忧愁到看到山峰后的惊喜,再到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情感层次丰富。同时,诗人通过对传说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真实与虚构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故事的批判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洞察。

张羽
张羽,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
► 733篇诗文
张羽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清源知藏僧法源写真求赞 》 —— [ 宋 ] 周必大
- 《 题十二月人物画册 其五 三月 》 —— [ 清 ] 弘历
- 《 虞山宴别 》 —— [ 明 ] 严嵩
- 《 残冬展假病榻消寒聊当呻吟语无伦次录存十六首 其十五 》 —— [ 清 ] 查慎行
- 《 寄题叶希圣申申亭 》 —— [ 宋 ] 许景衡
- 《 青士明府自塞外归奉寄时丙子十二月 》 —— [ 清 ] 仝轨
- 《 壬午腊月下旬偶作二首 》 —— [ 宋 ] 张耒
- 《 腊月海棠 》 —— [ 元 ] 尹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