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兰庵先生至常山临别情不能禁歌以泄之
常山山头秋月明,常山渡头秋水深。
行人欲别不忍别,两意各忍无限情。
忆在滦河折杨柳,三载相思百年久。
客中欢会能几时,何事匆匆又分手。
平生最感恩义深,年来赤胆怀君亲。
攀留无计随不去,惟有水月如吾心。
吾心如水日东注,远送行舟浙西去。
又如夜月光随人,常照行人独眠处。
行过吴门上金銮,烦报平安对素餐。
此心未遂忠孝愿,因别双泪何能乾。
明朝两棹分江浙,愁向水边看孤月。
相亲未拟情不禁,且须痛饮醉时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滦河(luán hé):在河北省北部。
- 棹(zhào):船桨,这里指船。
翻译
常山的山头秋月明亮,常山的渡头秋水深幽。 行人将要分别,心中不忍别离,双方都怀着无尽的情意。 回忆起在滦河折杨柳的时光,三年的相思感觉如同百年之久。 在客居他乡时欢乐的相聚能有多少时候呢,为何又要匆匆分别。 我平生最感恩义之深厚,近年来怀着对您和皇上的赤胆忠心。 想要挽留却没有办法,您还是要离去,只有那水月如同我的心。 我的心如同水流向东倾注,远远地送着您的行舟去往浙西。 又如同夜晚的月光跟随行人,常常照着行人独自睡眠的地方。 您路过吴门登上金銮殿,麻烦您报个平安,我在这里简单吃着饭。 此心还未达成忠孝的愿望,因为分别,两行泪水怎能干涸。 明天两艘船将分别驶向江浙,我忧愁地在水边看着那孤独的月亮。 相互亲近还没停止就不得不分别,暂且必须痛快饮酒,在醉中离别。
赏析
这首诗以常山的秋月和秋水深景开篇,营造出一种离别时的凄凉氛围。诗人回忆起在滦河的过往,表达了对相聚时光短暂的感慨和对离别的无奈。诗中强调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和赤胆忠心,同时通过对水月、月光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能实现忠孝愿望的遗憾,以及面对分别时的忧愁和不舍,只能以痛饮来缓解离别的痛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韩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永熙。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黜贪墨吏数十人。景泰时擢广东副使,巡抚江西。劾奏宁王朱奠培不法状,后被宁王诬劾,夺官。后再起为大理少卿,迁兵部右侍郎。宪宗立,以牵累贬官。会大藤峡徭、僮等族民众起事,乃改以左佥都御史,参赞军务,督兵镇压。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有才略,治军严,而谤议亦易起。为中官所倾轧,乃致仕去。有《襄毅文集》。
► 708篇诗文
韩雍的其他作品
- 《 送林黄门聪奉命代祀南海便道归省和同寅王公度韵四首 》 —— [ 明 ] 韩雍
- 《 题湖口上钟岩 》 —— [ 明 ] 韩雍
- 《 朱挥使昆仲南园八咏半亩塘 》 —— [ 明 ] 韩雍
- 《 丙子夏洪吉袁瑞临抚建信江饶南康十一郡大旱田租二百三十二万勘有一百三十八万成灾封章上闻蒙恩俱赐蠲免忧民之怀稍舒口占一绝以识感激 》 —— [ 明 ] 韩雍
- 《 挽永新左御史父 》 —— [ 明 ] 韩雍
- 《 送黄给事中晖使满刺加国 》 —— [ 明 ] 韩雍
- 《 西湖舟中寿郭用行五十三 》 —— [ 明 ] 韩雍
- 《 祁阳道中次韵三首答薛司徒 》 —— [ 明 ] 韩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