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回舟次平圃

客久多吟越,人谁谏逐秦。 思家愁远道,去国忆王春。 岁月惭双鬓,江湖笑此身。 渐闻乡语近,归梦不须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下第:科举考试未中。(“第”读作“dì”)
  • 平圃:地名。
  • :古代越国,这里借指作者所处的南方地区。
  • 谏逐秦:指像邹阳上《谏吴王书》,劝阻吴王刘濞不要谋反,这里借指向朝廷进谏。
  • 王春:本指古代每年正月的祭祀活动,这里泛指京都的繁华和朝廷的恩宠。

翻译

在外作客久了,诗中多是吟颂南方的情景,又有谁能像邹阳那样向朝廷进谏劝阻逐客之举呢。 思念家乡,忧愁这路途的遥远;离开国都,怀恋着京城的繁华与恩宠。 岁月流逝,为自己双鬓渐白而感到惭愧;在江湖漂泊,只能自嘲此身。 渐渐听到熟悉的家乡话语临近,回家的梦啊,不必过于频繁地出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后乘船回乡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复杂的情感。首联通过“客久多吟越”表现出作者在外地的长久停留和对南方的描绘,同时“人谁谏逐秦”则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孤独,暗示了自己的处境。颔联“思家愁远道,去国忆王春”,深刻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离开国都的怀恋,“愁”和“忆”二字将这种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颈联“岁月惭双鬓,江湖笑此身”,体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己漂泊生涯的自嘲。尾联“渐闻乡语近,归梦不须频”,当渐渐听到家乡的语言时,那种归家的渴望愈发强烈,但作者又告诉自己不必过于频繁地做归乡之梦,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和复杂心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落第后的愁绪与思乡之情融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