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故址

古祠仍旧在东隅,一读残碑却起予。 五典旧闻从舜代,三仁终古见殷墟。 鱼须学士悲埋骨,马革忠魂痛绝裾。 空有行人知往事,暮云芳草共踌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ú):角落。
  • 起予:启发我。
  • 五典:传说中我国上古的五部典籍,后遂以“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 三仁:三位仁人,指商朝末年的微子、箕子、比干。
  • 殷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此指商朝。
  • 鱼须:同“鱼书”,古代的书信。“鱼须学士”指的是学识渊博的人。
  • 马革:指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死于战场。
  • (jū):衣服的大襟。这里的“绝裾”表示决绝、果敢的意思。

翻译

古老的祠堂依旧在东边的角落里,我读着残碑上的文字,心中受到启发。传说中从舜帝时代就有了古代的典籍,三位仁人终究在商朝被人们看见(意思是他们的品德在商朝得到彰显)。学识渊博的人悲伤地埋葬了尸骨,忠魂以马革裹尸的精神果敢赴死令人悲痛。只有过往的行人了解这里的往事,傍晚的云彩和芬芳的花草一起,似乎都在为此事踌躇不前。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南园故址的古祠和残碑,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和感慨。诗中提到了从舜代的五典到商朝的三仁,展现了对古代文化和仁人志士的敬仰。同时,“鱼须学士悲埋骨,马革忠魂痛绝裾”表达了对学识渊博者的悲哀和忠魂的痛惜,体现了对历史中人物命运的感慨。最后,诗人以景结情,“空有行人知往事,暮云芳草共踌躇”,借暮云芳草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对往事的沉思。整首诗意境深沉,语言简练,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感慨相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黎延祖

黎延祖,字方回。番禺人。遂球长子。明思宗崇祯贡生,以父荫锦衣卫指挥佥事。明亡,隐居不仕。有《瓜圃小草》。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二有传。 ► 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