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阮亭宫詹告祭南海神还朝

奠璧沧溟到海东,霓旌初下祝融宫。 中朝保傅封禅重,北斗声名剑舄崇。 驻盖便寻遗逸士,怀铅还问旧孤忠。 相逢一赏猗兰操,不觉哀弦在爨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奠璧:古代祭祀时用以献神的玉器,此处指祭祀南海神时献上的祭品。(奠 diàn,璧 bì)
  • 沧溟:大海。(溟 míng)
  • 霓旌:一种彩色的旗子,此处指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霓 ní,旌 jīng)
  • 祝融宫:传说中祝融居住的宫殿,此处指南方的神庙。(融 róng)
  • 保傅:古代辅导天子和诸侯子弟的官员,这里指王阮亭的重要地位。
  • 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上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此处表示重大的祭祀活动。(禅 shàn)
  • 剑舄:剑和鞋,借指达官贵人。(舄 xì)
  • 遗逸士:指隐士。
  • 怀铅:指从事著述。
  • 猗兰操:古琴曲名,相传为孔子所作,表达了贤者不遇的心情。
  • 哀弦:悲哀的弦乐声。
  • 爨桐:指焚烧桐木为炊,此典故说的是蔡邕听人烧桐木做饭时,听到木头的爆裂声,知道这是块好木材,于是要来制成琴,果然声音很好。后以“爨桐”比喻遭毁弃的良材或表哀伤苦痛。(爨 cuàn)

翻译

在大海之东献上祭祀的玉器,帝王的仪仗来到了南方的神庙。朝中的重臣参与这重大的祭祀,如北斗般声名显赫,达官贵人对其尊崇有加。停下车盖便去寻找隐士,怀着著述的心思还去询问旧时的孤忠之臣。相遇之时一同欣赏《猗兰操》,不知不觉中,悲哀的弦乐之声仿佛从遭毁弃的桐木中发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王阮亭宫詹告祭南海神还朝的情景,展现了这一事件的庄重和重要性。诗中通过“奠璧沧溟”“霓旌初下”等词语,烘托出祭祀的神圣氛围和王阮亭的尊贵地位。同时,诗人提到寻找遗逸士和询问旧孤忠,体现了对人才和忠诚的关注。最后,“相逢一赏猗兰操,不觉哀弦在爨桐”则在优美的情境中融入了一丝淡淡的忧伤,可能暗示了贤者不遇或某种无奈的情感。整首诗意境宏大,用词典雅,将祭祀、寻访人才等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这一事件的复杂感受。

黎延祖

黎延祖,字方回。番禺人。遂球长子。明思宗崇祯贡生,以父荫锦衣卫指挥佥事。明亡,隐居不仕。有《瓜圃小草》。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二有传。 ► 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