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比部陈先生之南都

三年遗爱粤东隅,黄白攀辕引别裾。 岂谓圣朝严法署,独凭公望寄刑书。 昼游彩鹢过南浦,秋到青箱启直庐。 自入品题惭国士,不知何以副吹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比部:古代官署名,掌管稽核簿籍。
  • 南都:明朝指南京。
  • 粤东隅:指广东东部地区。(隅:yú,角落、靠边的地方)
  • 黄白:百姓,因百姓着黄、白之衣。
  • 攀辕:拉住车辕,指挽留离任的官员。
  • 别裾:分别时的衣襟。
  • 圣朝:本朝,指明朝。
  • 法署:执法的官署。
  • 公望:公众的希望,此处指陈先生的声望。
  • 刑书:刑法的条文。
  • 彩鹢(yì):一种水鸟,古代常刻画其形象于船首,后常作为船的美称。
  • 南浦:南面的水边,常指送别之地。
  • 青箱:收藏书籍字画的箱笼。
  • 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翻译

陈先生在广东东部地区留下了三年的仁爱,百姓们纷纷拉住车辕,扯着他的衣襟挽留道别。怎料在这圣明的朝代,严格的执法官署中,唯独凭借着陈先生的声望来托付刑法条文之事。白天乘船经过南浦,船如彩鹢般美丽,秋天到来时,打开收藏书籍的箱子,进入侍臣值宿之处。我自觉被列入有才华的人之列而惭愧,不知该如何报答您的推举夸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卢龙云为送比部陈先生前往南都而作。诗的首联通过描述百姓对陈先生的挽留,表现了陈先生在粤东地区的深得民心和卓著政绩。颔联则强调了陈先生在圣朝法署中的重要地位和声望,突出了他的能力和责任。颈联通过描写陈先生的行程和未来的工作环境,展现了一种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氛围。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陈先生的感激和自己的谦逊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陈先生的赞美和祝福,也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敬重和对国家的热爱。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