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训膺奖

璧水谈经道已尊,霜台飞檄誉兼存。 苏湖教化新移俗,邹鲁诸生并在门。 桃李风前争自媚,鹍鹏霄际待齐骞。 讲堂喜报三鳣兆,何厌阑千苜蓿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璧水:指太学。(“璧”读音:bì)
  • 谈经:谈论儒家经籍。
  • 霜台:御史台的别称。
  • 飞檄:紧急檄文。
  • 苏湖教化: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办学,其教学法被称为“苏湖教法”。
  • 邹鲁:邹国和鲁国,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后泛指文化昌盛之地。
  •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 桃李:比喻老师培养的学生。
  • 鹍鹏:传说中的大鸟,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鹍”读音:kūn)
  • 三鳣:东汉杨震在讲堂前,有鹳雀衔三鳣鱼至。后用为登公卿高位的吉兆。(“鳣”读音:zhān)
  • 苜蓿盘:借指小官的清苦生活。

翻译

在太学中谈论经籍,其道学已受尊崇,在御史台发布紧急檄文,声誉和赞美同时存在。 像苏湖教法一样的教化新风改变了旧习俗,来自文化昌盛之地的学生们都在门下求学。 学生们如桃李在春风前争相展现自己的美好,志向高远的人们等待着一同高飞。 讲堂上欣然传来如同登公卿高位的吉兆,怎会嫌弃这小官的清苦生活呢。

赏析

这首诗是对陈司训的赞誉。首联写他在太学谈经,道学受尊,在御史台也有声誉,从学问和官职两个方面肯定了他的地位。颔联强调他的教化如苏湖教法般带来新变化,且有众多优秀学生前来求学,表现出他的教育成果。颈联以桃李自媚和鹍鹏待骞比喻学生们的积极进取和志向高远,也暗示了陈司训的教导之功。尾联以讲堂喜报三鳣兆,表达对他未来高升的祝愿,同时也体现了他不嫌弃清苦生活的品质。整首诗语言优美,用典恰当,层次分明,充分展现了陈司训的品德和才学,以及作者对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