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礼部后堂同诸公会宴衍圣公得宾字

兹会曷为乐,所乐在嘉宾。 素王有哲裔,蔼蔼温恭人。 南宫荫芳树,宛若杏坛春。 斯文本同家,十哲集如云。 共闻宣圣训,气义即同门。 我尝见羹墙,况接其贤孙。 圣皇重师道,俎豆临成均。 百工骏奔奏,三氏翕然臻。 御宴昭殊锡,初筵亦继陈。 幸逢五百会,文物为一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hé):何,为什么。
  • 素王:指孔子,因其道德高尚,被尊称为“素王”。
  • 哲裔:贤明的后代。
  • 蔼蔼:和蔼可亲的样子。
  • 温恭:温和恭敬。
  • 南宫:指礼部,古代礼部官员常在南宫办公。
  • 杏坛:传说中孔子讲学的地方,后泛指讲学之所。
  • 十哲:指孔子的十大弟子。
  • 宣圣训:宣扬孔子的教诲。
  • 羹墙:比喻对先贤的思念和敬仰。
  •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这里指祭祀活动。
  • 成均:古代的大学,这里指国子监。
  • 骏奔:形容迅速奔跑,这里指迅速行动。
  • 三氏:指孔、孟、颜三家的后代。
  • 翕然:一致的样子。
  • 殊锡:特别的赏赐。
  • 五百会:指五百年一次的大会。

翻译

这次聚会为何快乐?因为快乐在于有尊贵的客人。孔子有贤明的后代,他们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在礼部的南宫,树荫下如同杏坛的春天。儒学本是一家,孔子的十大弟子如同云集。我们共同聆听孔子的教诲,气节和义理使我们如同同门。我曾对孔子的思念如羹墙般深厚,现在竟能与他的贤孙相会。圣明的皇帝重视师道,亲自来到国子监主持祭祀。百官迅速行动,孔、孟、颜三家的后代一致到来。皇帝的宴会显示了特别的赏赐,我们的初宴也相继举行。幸逢五百年一次的大会,文物焕然一新。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在礼部后堂举行的盛大宴会,特别强调了与孔子后代的相聚之乐。诗中通过对“素王哲裔”的赞美,表达了对孔子及其学说的尊崇。同时,诗中提到的“宣圣训”和“圣皇重师道”,体现了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皇帝对教育的重视。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庄重,展现了明代士人对儒家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崇高敬意。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