缲丝行

· 舒頔
小麦褪绿大麦黄,吴姬踏车缲茧香。筅铛入沸高下忙,雪雹万斛浮潇湘。 千丝万缕雪光炯,五色期补帝舜裳。县吏夜打户,租税无可措。 犹豫欲输官,又恐奉上误。踌蹰展转无奈何,东方渐明事更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缲丝(qiāo sī):指将蚕茧浸泡在热水中,抽出蚕丝的过程。
  • 吴姬:指吴地的女子,这里特指从事缲丝工作的女性。
  • 筅铛(xiǎn chēng):古代用来搅拌和煮沸蚕茧的工具。
  • 潇湘:指湘江,这里比喻煮茧时的水。
  • (jiǒng):明亮。
  • 五色期补:指希望用五彩丝线来补缀帝王的衣裳,表示对帝王的忠诚和尊敬。
  • 县吏:地方官府的差役。
  • 踌蹰(chóu chú):犹豫不决。
  • 展转:反复思考,犹豫不决。

翻译

小麦已褪去绿色,大麦金黄,吴地的女子们正忙碌地踏着车,缲着香气四溢的蚕茧。筅铛在沸水中上下翻腾,煮茧的水如同万斛雪雹浮在湘江之上。

千丝万缕的蚕丝在阳光下闪耀着雪白的光芒,她们希望用五彩的丝线来补缀帝王的衣裳,表达对帝王的忠诚。然而,县吏却在夜晚敲打门户,催收无法筹措的租税。

她们犹豫着是否要缴纳官府的税款,又担心这样做会误了向上奉献的时机。在犹豫和反复思考中,她们感到无助,而东方渐渐亮起,新的一天带来的事务更加繁多。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吴地女子缲丝的繁忙场景,以及她们在面对官府租税压力时的无奈和犹豫。诗中通过小麦、大麦的色彩变化,以及缲丝过程中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的生活景象。同时,通过县吏夜打户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税收压力和百姓的困境。诗的结尾,以东方渐明事更多作为收束,暗示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忧虑。

舒頔

元明间徽州绩溪人,字道原,号贞素。幼有志操,嗜学好义。淹贯诸史,长于诗文,尤善篆隶。顺帝至元中辟为池阳教谕。调京口丹徒校官,升台州路学正。入明,屡召不出。晚年结庐,名贞素斋,训课子孙。有《贞素斋集》。 ► 1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