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五首
银生楚山曲,金生鄱溪滨。
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苦辛。
披砂复凿石,矻矻无冬春。
手足尽皴胝,爱利不爱身。
畬田既慵斫,稻田亦懒耘。
相携作游手,皆道求金银。
毕竟金与银,何殊泥与尘。
且非衣食物,不济饥寒人。
弃本以趋末,日富而岁贫。
所以先圣王,弃藏不为珍。
谁能反古风,待君秉国钧。
捐金复抵璧,勿使劳生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银生楚山曲:银矿产于楚山的曲折处。楚山,泛指楚地的山。
- 金生鄱溪滨:金矿产于鄱阳湖边的溪流旁。鄱溪,指鄱阳湖附近的河流。
- 矻矻(kū kū):形容勤劳不懈的样子。
- 皴胝(cūn zhī):皮肤因劳作而变得粗糙。
- 畬田(shē tián):指新开垦的田地。
- 慵斫(yōng zhuó):懒得砍伐。
- 耘(yún):除草。
- 游手:指不务正业,游荡无业的人。
- 捐金复抵璧:捐弃金银,回归简朴。抵璧,指放弃贵重物品。
- 秉国钧:执掌国家大权。
翻译
银矿产于楚山的曲折处,金矿产于鄱阳湖边的溪流旁。 南方的人们放弃了农业,追求金银却辛苦万分。 他们披开砂石,勤劳不懈,不分冬春。 手足因此变得粗糙,他们爱利益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 新开垦的田地懒得砍伐,稻田也懒得除草。 人们相互携手成为游手好闲之辈,都说要去追求金银。 毕竟金银与泥土尘埃有何不同? 它们既不是衣食,也不能帮助饥寒的人。 放弃根本去追求末节,日益富有却岁月贫穷。 因此古代的圣王,不将金银视为珍宝。 谁能恢复古代的风气,等待你执掌国家大权。 捐弃金银,回归简朴,不要让百姓劳苦。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中,白居易通过对比农业与采矿的辛苦,指出人们为了追求金银而放弃农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人们变得贪婪而不顾生活根本。他强调金银并非生活的必需品,不能解决人们的饥寒问题,反而使人们陷入更深的贫困。白居易呼吁恢复古代的简朴风气,强调道德和实际生活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追求物质财富。诗的最后,他寄望于未来的执政者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使社会回归正轨。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道德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