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罢杭州今春领吴郡惭无善政聊写鄙怀兼寄三相公
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
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
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
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
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
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丞相:指当时的三位宰相。
- 秉国钧:掌握国家大权。
- 最剧郡:最繁重的郡务。
- 苦慵人:懒惰或无能的人。
- 持节臣:有节操的官员。
- 铅刀:比喻才能平庸。
- 银印:指官印,代指官职。
- 虚迎复虚送:形容表面上欢迎和送别,实际上并无实质帮助。
翻译
请问三位宰相,你们是如何掌握国家大权的?为何将最繁重的郡务,交给一个懒惰或无能的人呢?我这个只会吟诗的人,怎能胜任有节操的官员呢?我没有才能,只能自饱自暖,无法给予饥贫之人任何帮助。昨天还在南城赏月,今天已经来到北境迎接春天。我的才能如同即将磨尽的铅刀,而官职的更换却如此频繁。杭州的老者遮住了车辙,吴地的孩童扫去了路尘。我空有迎接和送别的形式,面对两州的百姓感到惭愧。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白居易对自己官职的无奈和对未能为百姓带来实际利益的愧疚。诗中,“铅刀磨欲尽”形象地比喻了自己的才能有限,而“银印换何频”则反映了官场的频繁变动。最后两句“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百姓的愧疚之情,展现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对民生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