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这是白乐天给元微之的一首赠答诗。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春,元微之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乐天。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乐天,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后来,乐天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二首。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眼前,涌上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甚远,能否都是「明月」之夜呢?离情别绪说得多么动人。「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堪称别具机杼。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还可以共赏一轮团「明月」,而在第二联里却担心着连这点联系也难于存在,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
诗的后半则是处于「新境」,叙述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元白推心置腹的情谊。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层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示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
这首诗,虽是白乐天写给元微之的,却通篇都道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诗在意境创造上有它独特成功之处,主要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看起来全诗句句抒情,实际上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诗都会在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而且产生联想。当你读了前四句,不禁眼前闪现江楼、圆月,诗人在凝视吟赏的情景,这较之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酬和:以诗歌相答。
- 元九:指元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排行第九。
- 嘉陵江: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流经四川东部。
- 曲江池:位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唐代著名的风景区。
- 阴晴:天气的晴朗与阴沉。
- 不解:不懂得,不明白。
翻译
嘉陵江的曲折与曲江池的景致,明月虽照耀着我们却人已别离。 一夜之间,我暗自思念着你,两地的天气如何,我无从知晓。 谁能想到,你在江边思念我的时候,正是我在池畔望你之时。 今天我们共同谈论起这件事,才都后悔,不懂得早早地寄去诗篇表达深情。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元稹的答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后悔未早寄诗的心情。诗中通过“嘉陵江”与“曲江池”的对比,以及“明月”这一共同元素,巧妙地连接了两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后两句通过对“江边”与“池畔”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交流与共鸣。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白居易与元稹之间深厚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