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荒诗一首

· 元结
炀皇嗣君位,隋德滋昏幽。 日作及身祸,以为长世谋。 居常耻前王,不思天子游。 意欲出明堂,便登浮海舟。 令行山川改,功与玄造侔。 河淮可支合,峰?生回沟。 封陨下泽中,作山防逸流。 船?状龙鹢,若负宫阙浮。 荒娱未央极,始到沧海头。 忽见海门山,思作望海楼。 不知新都城,已为征战丘。 当时有遗歌,歌曲太冤愁。 四海非天狱,何为非天囚。 天囚正凶忍,为我万姓雠。 人将引天钐,人将持天锼。 所欲充其心,相与绝悲忧。 自得隋人歌,每为隋君羞。 欲歌当阳春,似觉天下秋。 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 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 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 吾闻古贤君,其道常静柔。 慈惠恐不足,端和忘所求。 嗟嗟有隋氏,惛惛谁与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炀皇(yáng huáng):指隋炀帝杨广。
  • 昏幽(hūn yōu):昏暗,指政治黑暗。
  • 长世谋:长远的计划。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
  • 玄造:指自然界的创造力。
  • 峰?(fēng yí):山峰。
  • 封陨(fēng yǔn):堆积。
  • 船?(chuán yì):船只。
  • 龙鹢(lóng yì):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比喻船只的华丽。
  • 未央:未尽,无穷。
  • 海门山:指海边的山。
  • 望海楼:观海的楼阁。
  • 征战丘:战乱之地。
  • 天狱:比喻严酷的统治。
  • 天囚:比喻被严酷统治的人民。
  • 天钐(tiān shān):天上的利器。
  • 天锼(tiān sōu):天上的工具。
  • 当阳春:正当春天的阳光。
  • 怨气浮:怨恨的情绪显现。
  • 昏王:昏庸的君王。
  • 静柔:平静柔和。
  • 慈惠:慈爱和恩惠。
  • 端和:正直和谐。
  • 有隋氏:指隋朝。
  • 惛惛(hūn hūn):昏庸无知。

翻译

隋炀帝继承了君位,隋朝的德政变得更加昏暗。他每天都在为自己谋划,却不想想长远的国策。他常以先王为耻,不思天子的游历。他想离开明堂,直接登上浮海舟。他的命令使山川改变,功绩与自然的创造力相等。黄河和淮河可以被他控制,山峰也因他的命令而改变。他在下泽中堆积土石,建造山来防止水流。船只形状像龙鹢,仿佛背负着宫阙漂浮。他在荒野中极尽娱乐,直到到达大海的尽头。忽然看到海边的山,想要建造望海楼。却不知新的都城,已经变成了战乱之地。当时有遗留下来的歌曲,歌曲中充满了太深的冤愁。四海不是天狱,为何人民要像天囚一样受苦。天囚是如此凶狠,成为我们万姓的仇敌。人们将使用天上的利器,手持天上的工具。他们想要满足自己的心意,一起结束这悲忧。自从有了隋人的歌,每次都为隋君感到羞耻。想要歌唱当阳春,却感觉天下已是秋天。更在歌曲未终时,似乎有怨恨的情绪显现。为何昏庸的君王,不觉察到这种怨恨。于是让一个人唱起,四海都欣然拿起矛。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他们的道是平静柔和。他们担心慈爱和恩惠不足,正直和谐到忘记了自己的需求。唉,有隋氏,昏庸无知,谁与他为伴。

赏析

这首诗深刻批判了隋炀帝的昏庸无道和荒淫无度,通过对比古代贤君的德政,突出了隋朝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天囚”、“天钐”、“天锼”等,形象地描绘了隋炀帝的暴政和人民的反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正义的向往,以及对昏庸统治的深刻批判。

元结

元结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唐代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汝州鲁山(今属河南),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年)入朝,后卒于长安。 ► 1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