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思五首

· 元稹
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其三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拼音

所属合集

#梨花

译文

【其一】 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 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其二】 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 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 【其三】 著压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 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其四】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其五】 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 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注释

篸(zān):古同「簪」。 须臾(yú):片刻,很短的时间。 散漫:慢慢的。 慵(yōng):懒惰,懒散。 水晶帘:石英做的帘子;一指透明的帘子。 吉了(liǎo):又称秦吉了,八哥。 嫩曲(qū):酒曲一样的嫩色。 纰缦(pī màn):指经纬稀疏的披帛。 「曾经沧海难为水」句:此句由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意思是已经观看过茫茫大海的水势,那江河之水流就算不上是水了。 「除却巫山不是云」句:此句化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意思是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称不上彩云。 取次:随便,草率地。 缘:因为,为了。 发:开放。 白人:皮肤洁白的人。诗中指亡妻。

《离思五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

赏析

【其一】 其一是回忆情人晓镜中残妆慵懒的可人情态。诗人同韦丛结婚,二人恩爱无比,这首诗是「思」情人一夜恩爱晓起后残妆慵懒的动人情态。诗人不直接去抒写,而是「自爱残妆晓镜中」的情人,残妆晓镜中的她,钗环参差不齐,绿色丝缕丛杂不整。很快日出东方映照面颊红如一朵胭脂,脸庞肌肤红润柔腻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样,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明丽动人娇媚的风姿。 【其二】 元稹这首诗的一、二句,也给人以超凡绝尘之感。碧山清泉漫流,万树桃花掩映,已非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小家碧玉,楼中丽人定是美艳绝伦的仙姝无疑。置景由远及近,敷色自浅人深,焦点渐次凸现,为人物登场设置了悬念及具体环境氛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如果两者与规定戏剧情景浑融,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绝佳艺术效果。 三、四两句推出人物,工笔细描闺中「画眉」故事,对照着笔,角度则从一方眼中写出,此亦有助于丰富潜在的戏剧因素与人物心理层次。「闲读道书慵未起」,「道书」不管是致用明道的儒家经籍,或是羽客仙心的方外秘篆,「闲」字传神地刻画了心不在焉的可笑情态,是一层深曲对比;「慵」既描述一方眼中的楚楚可怜,又流露无限呵护挚爱深情,是二层深曲对比;风光旖旎的闺房之乐出以如此潇洒高雅笔致,是三层深曲对比。「水晶帘下看梳头」也有许多曲折:水晶帘与美人妆,一层;情人眼里看与被看,又一层;好景不长,水月镜花,则更深一层。苏轼《江城子》词云:「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同样以「乐境写悲哀」,同样表现对亡妻死生不渝的深长思念,同样打破并浓缩了时空界限。所不同的是,苏词托之以梦,入而即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元诗则沉浸一往情深的回忆,仿佛在银幕「定格」,痴看而竟不知所以了。水晶帘下看梳头」感性的神往,都能引导读者走向真善美诗境,从而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与美学意义。 【其三】 这首诗运用了暗喻的手法,首二句写著压的红罗总是追逐新颖的花样,就好像别的女子总是一个比一个动人。绣着秦吉了花纹的轻纱染上了迷人的酒曲一样的嫩色,你不要说纱太薄,因为只有这样的纱才是最好的。正是因为亡妻韦丛典雅淡泊,贤惠端庄,诗人才把她比作经纬稀疏的纱布才是最好的,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却也只有深情者才能才能表现出这种天长地久的真挚。 【其四】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春天里百花齐放,诗人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与自己的妻子,那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春天百花争奇斗艳,诗人摘了梨花,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妻子不像其她女色,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就好像那洁白的梨花,静静地在枝头绽放。可是,妻子已经过世,满树的梨花凋谢了,只剩下绿叶,孤零零地度过残春。诗人把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自己比作绿叶,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怀念。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