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社

· 元稹
古社基阯在,人散社不神。 惟有空心树,妖狐藏魅人。 狐惑意颠倒,臊腥不复闻。 丘坟变城郭,花草仍荆榛。 良田千万顷,占作天荒田。 主人议芟斫,怪见不敢前。 那言空山烧,夜随风马奔。 飞声鼓鼙震,高燄旗帜翻。 逡巡荆棘尽,狐兔无子孙。 狐死魅人灭,烟消坛墠存。 绕坛旧田地,给授有等伦。 农收村落盛,社树新团圆。 社公千万岁,永保村中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基阯(zhǐ):基础,此处指古社的遗址。
  • 不神:不再灵验。
  • 妖狐:传说中的邪恶狐狸精。
  • 魅人:迷惑人。
  • 颠倒:混乱,失常。
  • 臊腥:狐狸的臭味。
  • 荆榛(jīng zhēn):荆棘和杂草。
  • 芟斫(shān zhuó):砍伐。
  • 鼓鼙(gǔ pí):古代军中用的小鼓。
  • 逡巡(qūn xún):徘徊,犹豫。
  • 坛墠(tán shàn):古代祭祀用的土台。

翻译

古社的遗址仍在,但人们散去后,社不再灵验。只有那棵空心的树,藏着妖狐迷惑人。狐狸的迷惑使人精神错乱,那股腥臭味也不再被闻到。丘陵和坟墓变成了城郭,花草依旧被荆棘覆盖。千万顷的良田,被占作荒芜之地。主人商议要砍伐,却因为怪异的现象不敢前进。那晚山中起火,火光随风马奔腾。鼓声震天,高高的火焰在旗帜上翻滚。犹豫徘徊中,荆棘被烧尽,狐兔没有留下后代。狐狸死去,迷惑人的妖怪也消失了,烟雾消散,只剩下祭祀的土台。围绕着旧时的田地,分配有了秩序。农作物丰收,村落繁荣,社树重新团聚。社公万岁,永远保护村中的百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社的变迁与复兴。通过对比古社的荒废与复兴,诗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空心树”、“妖狐”、“荆榛”等,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历史感。结尾处对社公的祈愿,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