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佥宪武大本赴交阯参赞英国公

· 陈琏
新承恩命出銮坡,万里交州喜再过。 公馆清风荣使节,蛮溪明月听夷歌。 藩臣才略唐都护,征虏威名汉伏波。 闻道分茅铜柱在,古今勋业共峨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佥宪:官名,即佥都御史。
  • 交阯:古地区名,今越南北部。
  • 参赞:官职名,参与协助。
  • 英国公:爵位名,此处指英国公张辅。
  • 銮坡:指皇帝的御苑。
  • 使节:使者,特指外交使节。
  • 蛮溪:指交阯地区的河流。
  • 夷歌:指当地民族的歌曲。
  • 藩臣:指地方的官员或诸侯。
  • 都护:古代官名,负责边疆军事和行政的最高长官。
  • 征虏:指征讨外敌的将领。
  • 伏波:古代官名,多指镇守边疆的将领。
  • 分茅:古代分封诸侯时,以茅草为象征,表示分封的土地和权力。
  • 铜柱:古代边疆的标志,常用于界定国界。
  • 峨峨:形容高大、雄伟。

翻译

新近受到皇帝的恩宠,从御苑出发,前往遥远的交阯地区,这是第二次喜逢此行。 在公馆中享受清风,作为使者的荣耀,在蛮溪边赏月,聆听当地的夷歌。 地方官员的才略堪比唐朝的都护,征讨外敌的威名如同汉代的伏波将军。 听说分封的铜柱依然屹立,古今的功勋业绩同样高大雄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佥宪武大本受命前往交阯参赞英国公的情景,通过对旅途风光和历史典故的描绘,展现了出使的荣耀与使命的重大。诗中“公馆清风荣使节,蛮溪明月听夷歌”一句,既表达了旅途中的宁静与美好,也体现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融入。结尾的“古今勋业共峨峨”则是对历史英雄的致敬,同时也寄寓了对武大本未来功业的期待。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展现了明代文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和对历史传统的尊重。

陈琏

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