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舍清明

· 王恭
杜宇啼来欲暮春,忽逢寒食倍沾巾。 萍踪每恨天涯别,华发空看镜里新。 故垄松楸应渐远,异乡风景有谁亲。 经过几处堪惆怅,浑是山阳笛里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杜宇:即杜鹃,一种鸟,其鸣声凄切,常用来比喻悲伤的情感。
  •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这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 沾巾:泪水沾湿了巾帕,形容非常悲伤。
  • 萍踪: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的行踪。
  • 华发:白发,指年老。
  • 故垄:故乡的坟墓。
  • 松楸:松树和楸树,常用来象征故乡或墓地。
  • 山阳笛:山阳,地名,笛声,这里指听到笛声而感到的乡愁。

翻译

杜鹃啼叫,预示着暮春的到来,忽然遇到寒食节,更是让我倍感悲伤,泪水沾湿了巾帕。 我像浮萍一样漂泊,每每痛恨天涯的离别,空自看着镜中新生出的白发。 故乡的坟墓和那松树楸树应该越来越远了,异乡的风景又有谁能真正亲近呢? 经过几处地方都让人感到惆怅,仿佛全是山阳那笛声中的人,充满了乡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王恭在清明时节的深切乡愁和人生感慨。诗中,“杜宇啼来”和“忽逢寒食”描绘了时节的变迁和节日的哀思,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通过“萍踪”和“华发”的对比,诗人抒发了对漂泊生涯的无奈和对年华老去的感慨。最后,以“故垄松楸”和“山阳笛”为象征,深化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异乡生活的疏离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