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僧

· 王恭
双树经行处,空怀结净因。 松声禅榻夜,苔色影堂春。 如意闲孤月,袈裟积暗尘。 空门了生灭,尘世独沾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双树:指佛教中象征佛陀悟道的菩提树和娑罗树。
  • 结净因:结下清净的因缘。
  • 禅榻:禅师打坐用的床榻。
  • 影堂:供奉佛像或僧侣遗像的堂屋。
  • 如意:佛教法器,象征吉祥如意。
  • 袈裟:僧侣的法衣。
  • 空门:佛教,意指超脱生死的境界。
  • 了生灭:了悟生命的生与灭,即生死轮回的真相。
  • 尘世:世俗世界,相对于佛教的清净世界。

翻译

在双树之下行走,心中怀着对清净因缘的向往。 禅榻上,松声伴着夜色,影堂里,春日苔藓映着光影。 如意的吉祥映照着孤寂的月光,袈裟上积满了暗淡的尘埃。 在空门中领悟生命的生与灭,而尘世中,我却独自拭泪。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僧侣生活的静谧与超脱,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尘世与空门之间矛盾情感的深刻体悟。诗中“双树”、“禅榻”、“影堂”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清净的佛教世界,而“如意”、“袈裟”则体现了僧侣的日常生活。最后两句“空门了生灭,尘世独沾巾”,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生死轮回的洞察,以及对尘世情感的无法割舍,展现了诗人在宗教与世俗之间的挣扎与思考。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