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 色相:佛教语,指一切事物的形状外貌。
- 一苇:比喻小船。
- 沧溟:大海。
- 禅字:指禅宗的教义。
- 菩提:佛教名词,指觉悟的境界。
- 锡杖:僧人所持的手杖。
- 袈裟:僧人穿的法衣。
- 忘语:指忘却言语,达到无言的境界。
- 肝肠:比喻内心。
- 潮音:潮水的声音,也比喻佛法的宣讲。
- 上清:道教中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翻译
奇异的石头高耸入云,显露出各种形态, 却不借助一叶小舟横渡浩瀚的大海。 独自一人在广阔的天地间修行禅宗, 一念之间达到觉悟,便如同诵读佛经。 手中的锡杖未曾悬挂,因为并非旧日之身, 身上的袈裟不曾更换,因为这才是真实的形象。 内心已经超越言语,但真情依旧存在, 喜欢聆听潮水的声音,向着神仙的居所致敬。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高耸的怪石和禅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境界的向往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诗中“怪石千寻开色相”一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观,又隐喻了禅宗的境界。后文通过“一念菩提即佛经”等句,进一步阐述了禅修的精髓,即内心的觉悟和超越言语的境界。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和佛法的虔诚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