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彭伯忻佥宪赴河南

· 徐贲
载笔同趋侍从班,曾将翰墨动龙颜。 绣衣又向河南去,玉节新从海上还。 千里舟航通洛水,中原文物入夷山。 当时不得相追饯,谩寄离情画轴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载笔:指拿着笔,比喻从事文墨工作。
  • 侍从班:指在皇帝身边侍奉的官员。
  • 翰墨:指书写,也泛指文学艺术。
  • 龙颜:指皇帝的面容,这里指得到皇帝的赏识。
  • 绣衣:古代官员的服饰,这里指官员。
  • 玉节:古代使者所持的玉制符节,代表皇帝的权威。
  • 洛水:指洛河,流经河南。
  • 中原文物:指中原地区的文化遗产。
  • 夷山:指边远地区的山。
  • 追饯:指追赶送行。
  • 画轴:指画卷,这里比喻诗文。

翻译

我们曾一同拿着笔在皇帝身边侍奉,用文学艺术感动了皇帝的心。现在你穿着官服又要去河南,而那代表皇帝权威的玉制符节刚刚从海上归来。千里之外的舟船可以通达洛河,中原的文化遗产被带到了边远的山中。当时我未能追赶送行,只能通过诗文来寄托我的离别之情。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和未能相送的遗憾。诗中通过“载笔同趋侍从班”和“翰墨动龙颜”描绘了两人共同在皇帝身边从事文墨工作的情景,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得到皇帝赏识的荣耀。后两句则通过“绣衣又向河南去”和“玉节新从海上还”的对比,突出了友人即将远行的现实和诗人内心的不舍。最后两句则通过“不得相追饯”和“谩寄离情画轴间”表达了诗人无法亲自送行的遗憾,只能通过诗文来寄托自己的离情别绪。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

徐贲

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6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