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
千章杞梓荫云天,樗散谁收老郑虔。
喜气到君浮白里,丰年及我挂冠前。
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
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赪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杞梓(qǐ zǐ):两种优质木材,比喻优秀人才。
- 樗散(chū sàn):樗木为无用之材。比喻无用之材,多用作自谦之词。
- 郑虔:唐代文学家、书画家,诗中以郑虔自比,有自谦之意。
- 浮白:本指罚酒,后转意为满饮或畅饮。
- 貔貅(pí xiū):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这里比喻勇猛的军队。
- 赪肩(chēng jiān):肩头因负担重物而发红,这里指承担繁重劳役的百姓。
翻译
高大的杞树和梓树遮蔽着云天,我这无用之人谁会收留呢,就像那郑虔一般。 欢喜的气氛在您的畅饮之中,丰收之年在我辞官之前到来。 军令森严,钟鼓之声在三更月下响起,军队在野外宿营,炊烟袅袅如万灶之烟。 可叹有谁能知晓帝王的力量,归来时看到百姓们肩负金帛(可能是缴纳的赋税或贡品),肩头都发红了。
赏析
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当时社会景象的观察和思考。诗的开头用“千章杞梓荫云天”描绘出人才辈出的景象,而“樗散谁收老郑虔”则以自谦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喜气到君浮白里,丰年及我挂冠前”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流露出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自己未来的某种期待。“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生动地描绘了军队的严明纪律和野外宿营的情景,增添了诗的气势。最后两句“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赪肩”,则对帝王的力量和百姓的负担发出了感叹,体现了苏轼对民生的关注。整首诗意境宏大,情感复杂,既有对时事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