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焦山纶长老壁
法师住焦山,而实未尝住。
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
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
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屦。
譬如长鬣人,不以长为苦。
一旦或人问,每睡安所措。
归来被上下,一夜无著处。
展转遂达晨,意欲尽镊去。
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
持此问法师,法师一笑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法师:佛教中对修行有成就、能传授佛法的人的尊称。
- 焦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
- 实未尝住:实际上未曾真正居住过。
- 辄:总是,常常。
- 了无语:一言不发,沉默不语。
- 冠屦:古代士人的帽子和鞋子,这里比喻头和脚。
- 长鬣人:形容头发长的人,鬣,liè,指马鬃或人的长发。
- 措:放置,安排。
- 上下:此处指身体的上部和下部。
- 镊:nèi,一种夹取细小物品的工具,这里指拔除头发。
翻译
法师住在焦山,其实并未真正停留。 我每次来都向他请教佛法,法师却总是保持沉默。 法师并非不愿说话,而是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 你看一个人的头和脚,本来就是自然地戴着帽子穿着鞋子。 就像长发的人,不会因为头发长而感到痛苦。 但如果有人问他睡觉时怎么放手脚, 他就会发现自己无论怎么摆放,一夜都无法安稳。 辗转反侧直到天亮,甚至想把头发都拔光。 这话说得虽然浅显,却蕴含深远的哲理。 我把这个想法拿来问法师,法师微微一笑表示认同。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禅宗思想的巧妙运用,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探讨了“无住”和“自在”的佛学概念。法师象征着佛法的智慧,他的沉默寓意着无言的教诲。诗人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头脚问题,引申出人生在世的困扰与解脱之道。诗中的“长鬣人”形象,既是比喻,也是自我反思,表达了人们对于自身局限性的认知。整首诗语言幽默,意境深远,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苏轼诗歌的机智与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