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

· 苏轼
邺侯藏书手不触,嗟我嗜书终日读。 短檠照字细如毛,怪底昏花悬两目。 扶衰赖有王母杖,名字于今挂仙录。 荒城古堑草露寒,碧叶丛低红菽粟。 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兰伤桂折缘有用,尔独何损丹其族。 赠君慎勿比薏苡,采之终日不盈匊。 外泽中乾非尔俦,敛藏更借秋阳曝。 鸡壅桔梗一称帝,堇也虽尊等臣仆。 时复论功不汝遗,异时谨事东篱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邺侯:指李泌,唐朝宰相,好藏书,此处借指喜爱藏书之人。
  • 短檠(qíng):矮灯架。
  • 怪底:难怪。
  • 王母杖:指枸杞,古人认为枸杞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传说西王母杖即枸杞所制 。
  • 菽(shū)粟:豆类和小米,这里借指枸杞果实。
  • 天随:唐代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曾躬耕自给,这里借指过着清苦自然生活的人。
  • 薏苡(yì yǐ):植物名,果实很像粟,可食用,可入药。
  • 匊(jū):两手捧物。同“掬”。
  • 鸡壅(yōng):即鸡头米,芡实的别称。
  • 桔梗: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
  • 堇(jǐn):一种野菜,也可入药。

翻译

邺侯喜爱藏书却很少亲手触碰书籍,可叹我酷爱读书整日埋头苦读。矮矮的灯架照着细如毛发的小字,难怪我双眼昏花视力下降。想要缓解身体衰弱全靠这如同王母神杖般的枸杞,它的名字如今已记载在仙录之中。荒城中古老的壕堑边,野草上露水寒冷,枸杞碧绿的叶子层层低垂,红色的果实如同粟米般饱满。从春天扎根,夏天长苗,秋天结果,(它这般生长),哪怕全部交给像天随子那样甘于清苦的人(作为食物)都不愿用来填饱世俗之人的肚子。兰花、桂树因为有用而受伤、摧折,而你(枸杞)为何独自无损还能让族类呈现出鲜艳的红色。送你这枸杞,千万别把它和薏苡相提并论,(薏苡那么小)采摘一整天都不满一捧。外有光泽内里却干枯的(东西)哪能和你相比,把(枸杞)收藏起来还需借助秋日阳光暴晒。鸡头米、桔梗有时候被视为药中上等品,堇菜虽然也有用处却只能当作它们的臣仆。(我相信)枸杞它也时有功效不会被遗忘,日后还得小心好好对待如东篱菊花般高洁的它啊 。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赠送给周教授枸杞时所作。开篇通过自己嗜书导致目昏,引出枸杞对身体有扶助衰弱的功效,巧妙表明送枸杞的缘由。接着描绘枸杞生长于荒城古堑这样清冷环境,从生长周期体现其自然质朴特性。又将枸杞与易被误解的薏苡对比,突出枸杞优点。诗中还以各种草药相类比,进一步阐明枸杞的品性和功效。整首诗,苏轼以物表意,表面写枸杞,实则在诗中融入自己的生活态度、人生感悟。他借枸杞的独特性质,表达对如枸杞般默默奉献、内在实在且不被世俗干扰的品质的赞扬。同时此诗也展现了苏轼丰富的学识,融合生活日常、自然景象与医药知识于一体,语言质朴又蕴含深意,读来意趣十足且耐人寻味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