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竹记
译文
注释
注释
- 竹本固:本,根部;竹子的根部很牢固。
- 善建不拔者:善于建树的、坚定不移的人。
- 中立不倚者:立身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 体道:体悟大道。
- 虚受:虚心接受。
- 砥砺:磨砺。读(dǐ lì )
- 夷险一致者: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如一的人。
- 庭实:庭院中的观赏物。
- 拔萃选及第:通过拔萃科考试。
- 校书郎:官职名。
- 假居:借住。
- 殄瘁(tiǎn cuì):枯萎凋谢。
- 捐馆:去世。
- 筐篚(kuāng fěi):竹制容器,这里作动词,指用竹筐装。
- 彗帚:扫帚,这里作动词,指用扫帚砍伐。
-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 菶茸荟郁:杂草丛生、枝繁叶茂的样子。菶读(běng)
- 芟蘙荟(shān yì huì):割除杂草。
翻译
竹子就像是贤能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包容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凭借吏部拔萃科考取进士,被任命为校书郎。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最终在常乐里找到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于此,卖筐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赏析
这篇《养竹记》是白居易早期作品,通过对竹子生长境遇的描述和议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作者开篇以竹子的四种特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类比君子的美德,指出君子喜爱竹子是因其所象征的高尚品格。
文中讲述了作者在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的东亭,见到曾经相国亲植却遭人砍伐、杂草丛生的竹子,心生怜悯并精心养护,使其重焕生机。这一过程体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被轻易损坏的惋惜和对高洁品质的珍视。
文章由物及人,通过竹子“不能自异,唯人异之”,类比贤人“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深刻揭示了贤才是否能被重用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识人之明,表达了作者希望贤才得到重视和任用的迫切愿望,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文风朴实,寓意深远,借养竹之事,道尽人事之兴衰与贤才之境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