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眺

· 苏轼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拼音

《晚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为神智体,是一种近于文字游戏的杂体诗名,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亦称“谜象诗”。它按文字形体结构的多种变化来揣度其意,组成诗句,因其设想新奇,启人神智,故名。 此诗虽属文字游戏,但从全诗所创造的意境看,它情景交融,诗韵充足,仍不失为一首颇为耐人寻味的写景诗。 据宋代桑世昌《回文类聚》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辽的使者抵达京都后以能诗自夸,神宗就命大诗人苏轼为其馆伴。辽使以诗诘问苏轼,苏轼就说:“能写诗是易事,能解诗才是难事。”于是提笔作《晚眺》: 这十二字诗,有长写,有短写;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辽使看了,不知所云,这时才知小巫见了大巫,自此不再谈诗。此诗三字一句,“以意写图,使人自悟”。解了此诗,便是: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其写法及诗意是: 第一句,“亭”字写得极长,“景”字写得极短,构成“长亭短景”。长亭,古时于道路边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也称“十里长亭”,以供行旅休息;短景,日影短,指白昼将尽。“畵”(繁体字“畵”可异写为框内“人”字底)省去下部“人”,成了“无人畵”。此句叹息无人为撒落馀晖的长亭作画,暗含题中“晚”字。 第二句,“老”字写得稍大,即老大,意为老者;“拖”字横写,意为横拖;“筇”字竹头写得极细,意为瘦竹。筇是竹名,可以作杖,古人言:“竹之堪杖,莫尚于筇。”瘦竹筇是古人常用之物,爱用之物,因此,后世也常常以筇代指手杖。此句承首句写,晚亭既无人画,惟有一老者拖杖于前,活画出老者体态。 一、二句中“长亭”“短景”“老大”“瘦竹筇”等意象,构成一幅薄暮时分的羁旅图,有感伤迟暮之意。下两句宕开,由首二句重写人事,转而侧重写景,使意境开阔,也是题中“眺”的内容。 第三句,“首”字反写,“雲”字上“雨”下“云”拉开间距,“暮”字下“日”斜写,成“回首断云斜日暮”,写老者回首远眺,见西天片云落日。 第四句“江”字之“工”曲写,“蘸”字倒写,“峰”字“山”旁侧写,成“曲江倒蘸侧山峰”,是由第三句向上看之后转写向下看到的景象:屈曲的江水之中,倒映着或远或近的山峰。 至于桑世昌把神智体也收入回文大典一事,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作了辨析:“从前有人把所谓‘以意写图,使人自悟’的‘神智体’也混同作为回文体(见《回文类聚·卷三》)。其实神智体是字形大小,笔画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等等的利用,不是词序的利用,同回文其实不同。”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