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风拂拂横秋水

春风拂拂横秋水,掩映摇踵对。只知长坐碧窗期,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 银屏梦与飞鸾远,只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
拼音

赏析

这首词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抒情,将他失去情侣的悲哀娓娓道出,凄婉动人。词中抒情主人公的悲哀,来自他那甜美爱情生活的毁灭。毁灭前的爱情生活越是美满幸福,便越是显示出毁灭的悲哀。因此,词上片的开头便“蓄势于前”,极写男欢女爱的热烈场景:“春风拂拂横秋水,掩映摇踵对。”“拂拂”,风吹动貌。“横秋水”,这里指男女之间频送秋波。风和日丽的春天,微风吹拂,绿树丛中掩映着鲜红的花朵,一男一女遥遥相对,频送秋波,传递着相互爱慕的信息。接着,词意顺流而下,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化作一条奔流不息的溪水:“只知长坐碧窗期。”“碧窗”,碧绿色的纱窗。在唐诗宋词中,“碧窗”二字往往指代男女相会之处,这里作者写出了对“碧窗期”的憧憬。这憧憬中的“长坐碧窗期”,或许是他们的海誓山盟,颇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味。如果说以上是“蓄势于前”,那么,接着便是“急转于后”,以“谁信”两字标志着峰回路转:“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作者以“东方东风”无情比喻破坏男女爱情的恶势力。“彩云”,代指抒情男主人公所钟情者。无情的东风吹来,彩云般的恋情也消散无踪了。上片的妙处在于巧用了“蓄势于前,急转于后”的结构方法,这就使词意在峰回路转中激起了悲哀之情的泪花。 过片是虚实转换处。由上片写实事实景转为写梦境:“银屏梦与飞鸾远。”现实生活中是人去楼空,情侣远去。但这位男主人公却在碧窗下、银屏旁相思成梦,在梦境中重温那种鸾凤和鸣式的爱情。这写梦境的虚笔一晃,使过片如异军突起,摇曳生姿。接着,词中又出现了笔锋陡转,以“只有”二字点破美梦,再转回到现实的环境中去:“只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溶溶”,形容月光荡漾。在月光溶溶的美好时刻,很容易使人从月圆联想到人团圆。但此时此刻却是帘卷堂空,其失去情侣的悲哀不言而谕。对此,词人用“杨花零落”、“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等多种意象叠加的手法,极力加以渲染。无论是以“杨花零落”写景兼及时令,还是以“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写物而兼及情侣,都凝聚着沉重的失落感,写人去堂空,怅恨不已。“画堂空”,一个“空”字将鸾交凤友的男女情爱化为泡影,开拓了词中的情感空间,注入了无限的悲凉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拂拂(fú fú):形容风轻轻地吹动。
  • 横秋水:形容眼神明亮清澈,如秋水般动人。
  • 摇踵(yáo zhǒng):“踵”疑为“踵(zhōng)”,“踵(zhōng)”同“踵(zhǒng)”,有脚跟、频繁移动之意。在这里,“摇踵(zhōng)”可理解为婀娜多姿的身影晃动。
  • 碧窗期:在碧纱窗下期待。
  • 彩云飞: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
  • 银屏梦:在银屏后的梦境。
  • 飞鸾:神鸟名,常用来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
  • 溶溶:形容月光柔和、明亮的样子。

翻译

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她的眼神明亮如横过的秋水,身姿摇曳迷人。只知道长久地坐在碧纱窗下期待着,谁能料到东风会将那如彩云般的美好吹散消逝。

银屏后的梦境与那如飞鸾般的美好已渐渐远去,只有珠帘依旧卷着。杨花纷纷飘落,月色柔和明亮,尘埃掩盖了玉筝的弦柱,画堂中一片空寂。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寂寞与哀怨。上阕通过描写春风、秋水般的眼神和摇曳的身姿,展现出女子的美丽与期待,然而美好的期待却被东风吹散,体现了命运的无常和美好事物的易逝。下阕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哀的情感,银屏梦的远去、珠帘的空卷、杨花的零落以及玉筝的蒙尘,都烘托出了一种凄凉空寂的氛围,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失落。整首词意境优美,情感深沉,用自然景象的描写来映衬人物的心情,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中所传达的忧伤情感。

冯延巳

冯延巳

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 104篇诗文